无形文化遗产的“防灾”
随着对东文研无形文化遗产部工作内容的逐步了解,笔者发现,其近年来开展的无形文化遗产调查记录工作,多以“防灾”为名。不同于我国主要将防灾的概念限定于有形文化遗产,日本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防灾观,并已开展若干实践。
东文研一层大厅“无形文化遗产的防灾”展板 |
相较于有形的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防灾的理论体系构建还不够成熟,其明确的概念与方法论也仍在探讨之中。就目前日方的观点来看,无形文化遗产的防灾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其一,是对民俗表演艺术或祭礼这一类文化财的调查与复兴。此类无形民俗文化财,往往与当地社区居民对于故乡的文化羁绊密切相关。对这些文化财的受灾情况进行调查并尽可能协助其复兴,对于灾后地区重建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其二,是对工艺技术与民俗技术的记录工作。这些技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平日里也会受到环境变化、后继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突发灾害则使其面临的风险集中爆发。为防止这些文化财的绝迹,对其进行记录是十分紧要且必要的。其三,人们世代相传的传统“知识”,也属于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就人类如何面对灾害、维护原生环境等问题进行梳理与探讨,也对无形文化遗产的防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宫城县女川町用临时性材料制作狮头 |
就东文研无形文化遗产部而言,其负责开展的防灾工作主要以“调查与记录”为核心。以近两、三年来的调查为例,该部一方面与当地文化部门及有关协会合作,对东日本大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宫城、福岛等县的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了受灾及复兴状况调查。由此,人们得以了解到宫城县女川町用临时性材料制作狮头坚持表演、福岛县浪江町的表演者借用临时场地进行项目表演与记录,以及福岛县大堀相马烧在受灾后用新染料代替旧染料进行烧制的情况,等等。另一方面,2015年至2017年年初,无形文化遗产部耗时近两年,完成了对国家指定的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木積地区藤箕制作技艺的文字及影像记录工作,形成图文版报告书及近7小时的影像记录成果,为防止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遭受灭绝之“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