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三场中国展览为中心的考察

2019-02-20 13:44:07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再者,整个展览的宣传策略是基于皇家艺术学院的经验,注重展览宣传的路径和策略。首先,成体系的宣传路径,广泛吸引公众的关注。至20世纪70年代,皇家艺术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宣传路径。据1973年8月21日的会议纪要显示,涉及展览宣传事项的多达10个条目,内容大致可归为5类:①广告(Advertisement),包括海报、新闻艺术作品、酒店宣传卡、伦敦各类公共交通广告等。②媒体活动(Publicity),包括电视报道和新闻通稿。③开幕活动(Opening Events),包括嘉宾邀请及活动安排。④商品(Merchandises),包括展品挂图、碑刻拓片、明信片、纪念章、明信片等。⑤出版物(Publications),包括展览说明、图录、专著等。第二,有节奏的宣传策略,持续保持展览的热度。纵观整个中华文物展在英伦的宣传,呈现出明显的两次高潮。第一,展览开幕前后形成的首轮宣传波,注重于文物研究,包括展品介绍、历史研究与艺术欣赏,形成有层次的、有分类的、有广度的展览导引。第二,女王参观展览形成第二轮宣传波,着重于内容诠释,涉及展览背景、筹备组织及目标设想,形成了有思想、有内容、有深度的展览评述。

漫画作品(©Sunday Narrow)
出版物(©Evening Standard)

 

第三,整个展览的创意实现是基于英国博物馆的体制,探索艺术再现的关系与转变。在中华文物展的设计中,有一项创新内容值得注意,即纪录影像(Film)。1973年3月,英国BBC广播公司派出一个团队,赴中国各地调查参展文物信息,拍摄展品发掘地及其收藏机构相关影响。以故宫的拍摄为例,其目的是结合出土文物展览介绍中国的古代文化艺术;拍摄的方式是以两位英国人的对话介绍中国历史文化,还通过拍摄绛雪轩内的写字人钟介绍中英两国的来往;拍摄内容包括午门、太和殿、乾清门、御花园等处的建筑、太和殿宝座全景以及观众参观故宫的情形。更有意思的是,伦敦大学伦敦大学沃森(William Watson)教授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解释了写字人钟“八方向化,九土来王”的意涵,并进而阐释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由此可见,新的媒体技术和传播途径已经运用到艺术展览领域,而且英国策展团队已有相当成熟的经验。

布展情况
女王参观(©Daily Telegraph)
观众排队参观(©The Times)

 

经由政府的推动、专家的策划和媒体的宣传,中华文物展给驻英使馆和欧洲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这场展览分别以41万人次差额赶超同年的巴黎展览,而且以20万人次的最小差额超过伯灵顿宫之前举办的任何一场展览。在庆功晚宴上,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特里威廉勋爵(Lord Trevelyan)直率地说,“毫无疑问,有幸在伯灵顿宫举办的展览,使得我们对中国古物的兴趣以及对新中国的了解增加了100倍。当然,这也对毛主席‘古为今用’方针的一次精彩生动的实践”。中华文物展再次向英国展示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实现了政治外交的突破,诚如英伦的报章评论所言,“这是中国全面恢复邦交的一种重要姿态”,“也是年轻一代开阔眼界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后,更多的中国文物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展览。1973年至1978年间,仅“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就先后到15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历时长达5年,展览多达16场,吸引各国观众共计650多万人次。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