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App呼应整个博物馆的视觉风格,采取蓝绿色调和孔雀厅的纹样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但是它的设计亮点不止于此:该app会自动识别用户手机所使用的语言并进行匹配,无须手动选择。打开后只有两个主要选项,针对两种主要参观方式——自主浏览或跟随设计路线参观。随着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很多博物馆人意识到在展厅里过多使用数字设备可能分散观众参观博物馆实物藏品的精力,故而对在博物馆引入数字技术持消极态度。而这款App在设计之初就提出“将观众花在使用工具上的时间降到最低”。加上这款App主要用音频进行导览,也将观众的目光重新汇集到藏品上。
该款App另一个可圈可点的地方是,所有路线的讲解员就是馆长本人或展览策展人,他们在讲述过程中也不是因循常规导览方式,而是一边讲自己的故事一边介绍馆藏,这使整个参观过程变得十分有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馆长介绍的参观路线,以他最喜欢的摇滚乐作为线索。每一段讲述中会播放一段摇滚乐,是策展人看到这件藏品时会联想到的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中间有一段故事令我尤为印象深刻,讲的是他年轻时在探访佛造像的路上碰到了红极一时的摇滚乐队并结伴而行了一段时间。一边欣赏亚洲艺术品,一边听着馆长或策展人们讲着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同时听着摇滚乐,是一种新鲜的体验。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未来该馆还会设计更多充满故事性的参观路线,例如下一条路线将由两位女士在“争吵”中引导大家参观,一位女士来自韩国,一位女士则是韩裔美国人,她们争论的主题是藏品或者文化的发源地,在争论中带大家参观一系列展品。这也是现实中,特别是很多美国人身边经常碰到的事,因为在美国韩国移民很多,猜想这个话题会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对于西方的参观者来说,亚洲艺术本来是存在距离感的,但是当艺术品介绍被融入到个人化的故事中,当这些故事也曾发生在自己身边时,特别是当听到熟悉的音乐时,距离被一下拉近了,看似遥远的亚洲艺术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回响。 “亚洲遇见美洲”,确实在这款App上有了良好的体现。此外所有导览音频除了使用App还可以访问该馆的播客收听,这为观众提供了多种选择,进一步降低了门槛。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参观趣味,是这款导览App的成功之处。通过传播亚洲艺术,使亚洲文化更容易被西方特别是美洲观众所接受,起到了传播和影响观众的作用。
用数字技术影响未来
史密森学会最新的5年计划中提出:以数字手段为先导力,触及亿万观众。具体细则如:建立数字实验室,来研发和测试博物馆所需相关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先行;与科技领域的主要领导力量结成具有影响力的策略同盟;构建服务于研究和教育的数字化平台,以此为基础开放数字资源等。这些问题涉及了博物馆的方方面面,具体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弗里尔-塞克勒博物馆网站上的藏品信息 |
用数字化平台影响未来
弗里尔-塞克勒博物馆利用该馆网站向公众公布了该馆大量馆藏信息,这个网站正在不断优化,未来将在网站中将加入更多互动小游戏和交互环节。但是说到利用网络向公众提供博物馆资源,该馆工作人员向我热情推荐了史密森学会的另一个网站——Learning Lab。
史密森学会的教育和数字化中心为了更好地利用其数字资源服务观众,很早就开始研究并建立了Learning Lab系统。Learning Lab是该中心的主要项目,于2016年发布,主要面向不能经常到博物馆的师生,使他们不在博物馆也能接触到博物馆的知识和资源,特别是为学校的老师准备教学资源。这个项目准备了五六年,从2011—2012年就开始做前期研究。Learning Lab的研究背景是史密森学会多年前曾出过的一本半年刊,该刊用于向85000所学校的教师们提供教育资料,涵盖史密森学会的大量图像资源,一些知识内容和一些动手游戏的资料。2011年为了准备升级史密森学会的网站,增强数字资源的可用性和影响力,教育和数字化中心开始研究教师们究竟是如何应用这本半年刊的。
史密森学会的半年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