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荷兰著名学者伊维德访华纪行

2019-03-22 09:52:02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作者:叶飞

 

2014年9月8日至9月21日,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荷兰著名学者伊维德(Wilt Lukas Idema)先生来华参加2014年度“东方文化研究计划”。本次计划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对外文化传播中心负责安排和接待。此次访问节俭务实、内容丰富、文化层次突出,达到了开展中外学术对话和增进思想交流、帮助学者实现学术心愿、宣传“东方文化研究计划”等预期目标。

此行中,伊维德访问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等文化和学术机构,与中国同仁开展学术交流,并赴国家典籍博物馆、北京琉璃厂、八大处以及甘肃省博物馆、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酒泉文化馆、嘉峪关等地实地查看敦煌壁画、河西宝卷等文化遗产,实现了学术夙愿。

伊维德在莫高窟

 

一、伊维德其人

伊维德,著名学者、翻译家,荷兰乃至世界范围内东方文化研究的当代领军人物,退休前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伊维德1944年生于荷兰,1963年至1968年在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8年至1970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京都大学访学。1970年夏在香港访学。1974年于荷兰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两年后被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系聘为教授,任教至1999年底,其间先后任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系主任、人文学院教育系副主任、人文学院主任、非西方研究中心主任、荷兰科学研究基金会人文研究委员会主任。2000年至2014年,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先后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其研究涉及诗歌、话本、戏曲、小说、说唱文学、女性文学等领域。伊维德还兼任重要期刊的编辑,包括担任《通报》(T'oung Pao)合作编辑(1993—1999)、《莱顿中国研究》(Sinica Leidensia)编辑(1997)、《哈佛亚州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编辑(2000—2003)。有各类著作50多部,主要为英文、荷兰文著作。

(一)声望与实力兼具的学者

在东方文化研究领域,伊维德是响当当的人物——有资格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的学者,都必须是声望与实力兼具的学者。

说起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那是美国东亚研究的大本营,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东方学研究的学术重镇。该中心建于1955年,由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先辈费正清在哈佛大学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创建,最早称“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担任该中心主任直至1973年。1977年费正清退休时,该中心改为现名。

伊维德担任该中心主任的同时,也是费正清委员会成员。其时,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已是如雷贯耳的学术机构。从该中心涌现出来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不仅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而且在政界、商界和艺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该中心招揽了众多中国研究专家,其学生和学术联系人大多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学者和教师。“哈佛东亚专著丛书”已经出版了300多种专著,“哈佛当代中国书系”发行了20多部。作为200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成立50周年纪念项目之一,《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一书对该中心50年间的发展和学术史进行了全面记录。其中,“伊维德主任时期(2002—2005)”是第九章的重要内容。

除了这一头衔,伊维德还是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这是什么概念呢?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欧洲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该院经全体院士投票,向全世界极少数具有卓越成就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授予外籍院士荣誉称号,获得这一称号的科学家包括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著名人士。其在学术界的分量可见一斑。

作为学者,伊维德以中国古典小说及戏曲版本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术问题上有独到见解,且又不限于此。通过与伊维德的接触,笔者发现,这是一位精于术又勤于思的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学者,治学时严谨规整,思考时活跃开放,立足于古典文献考据,同时放眼当下社会。

在来到北京之前,伊维德与时任中国驻荷兰大使陈旭会见,双方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展开了一场有关文化的漫谈与对话。当时,伊维德就显示出了他的治学特点。结合在荷兰莱顿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实际工作感受,伊维德对欧洲汉学与美国汉学的不同及成因进行了比较。伊维德表示,欧洲汉学起步较早,从掌握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入手开展研究;美国汉学则是现代社会学和历史学出现之后的事情,注重方法论,关注中国当代问题研究。

当今,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因此,如何从人类共有的美好追求出发,寻求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约数”,加强彼此的了解和认知,就成为中外对话的重要内容。伊维德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藏,必须在全面考量历史先贤的论述并结合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但又不是中国独享的文化价值体系。

 

1 2 3 4 5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