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意大利文物保护的理念及实践

2019-03-08 13:54:53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保护程序上的差异

总体上来说,意大利文物保护的程序或者说主导方和中国是不大相同的。就不可移动文物而言,在我国,不论是“国保”“省保”还是“县保”,其所有权都是属于国家的。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程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管理,所需经费基本都是由国家财政拨付。“省保”和“县保”执行大致相似的流程,不同的是由各自同等级别的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监管、各自同等级别的财政提供资金支持。而意大利文化遗产的所有权比较多样。根据意大利1999年10月29日第490号法律第21条规定:经文化遗产和活动部(Ministero per i Beni e le Attività Culturali)授权才可以进行文化遗产的修复。第23条规定:文化遗产的任何所有权者、拥有者或者持有者均有义务向主管部门提交拟对文化遗产进行任何类型的施工计划,以便获得预先批准。以佛罗伦萨为例,通常是由直属于文化遗产和活动部的“考古遗址及景观监督局”(Soprintendenza Archeologia Belle Arti e Paesaggio per la città metropolitana di Firenze e per le province di Pistoia e Prato)的工作人员通过巡视,或者根据民间组织、志愿者建议,确定需要修复的文化遗产。在寻求得到基金组织或公司资金资助后,招标修复公司进行修复,相当于直接进行到了施工招标阶段。考古遗址及景观监督局以及修复公司工作人员(非纯技工)的专业背景主要是历史、艺术、哲学类的,他们协商决定最后要修成什么样子。至于修复中所需要的有关材料特性数据、病害机理分析、试验效果评定及相应的处置措施则由修复公司再行招标“scientist(科研人员)”来配合完成。ICVBC的工作人员就是只负责提供相应技术支持的科研人员,他们对于文物保护的原则有一些了解,但是并不很清楚,也并不是很感兴趣。这和国内的情况很不相同,也是我对意大利文物保护比较赞赏的一点。文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附着在物质层面上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和其他各种价值。那么在修复的时候,也应紧紧围绕价值判断来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方法并做出适当的取舍。只有一个具有相当深厚专业背景和能力团队的智慧,才不至于将保护变成破坏,也才可能将遗憾降至最低。而我国目前的文物修复人员基本都是专业技术人员,比如化学专业、地质专业等等。这些技术人员,包括我自己,没有经过严苛的艺术、历史等和文物价值有关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不具备判断文物价值的能力。但是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却决定了修复中的各种选择,那么就极有可能因为对价值把握上的偏差而导致一些保护结果上的差强人意甚至大失所望。

岩土类遗址保护技术手段的特点

就岩土类遗址的保护而言,和国内研究类文物保护机构类似,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究所也有自己的试验室。试验室配备有常规的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气候老化设备箱等设备。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这些分析设备,他们还有专门用于切割岩土材料的制样室,而我们的切片制样基本都是交给委托公司制作,这就存在由于样品量少而委托公司不愿接单的问题。而为了解决岩土类文物渗透加固评价的试验设备和指标相对较少的问题,他们将制作意大利面条的压面机改造成了耐磨损试验设备(图13)。虽然设备简单、测试数据略显精准度不够,但起码可以为保护效果评价提供一个量化指标,也是一个有益的努力。之前,我在试验中也遇到过类似问题,但却没有努力去尝试解决。他们这种自己动手的解决方法给了我一个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思路。

图13 用压面机制作的耐磨损试验设备

 

在材质特性分析方面,他们除了依靠仪器的分析检测外,也比较注重一些经验性的简单分析判断方法,如根据手感判定的触觉试验、1m处泥团的坠落试验、光泽试验、黏着试验、“雪茄”测试、沉降试验、渗出试验、耐掰试验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虽然较为粗略,但是对现场初步鉴定土体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我们现在太过于依赖高精度的分析检测设备,以至于离开设备就好像一无所知了。

土遗址的劣化破坏,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水的作用。国内通常使用干湿循环试验来评价加固后的土体对水作用的抵抗能力。而意方则用吸水性来体现。吸水性强,那么失水量也相应会大。在较大的吸水——失水循环间土体结构就很容易破坏。相对于国内文物保护工作由于在室内干湿循环试验中各自不同的温度、湿度参数设置而导致结果不具备可比性,同时没有现场试验的验证等缺点,意方的吸水试验则有标准的室内和现场试验方法。这样不仅使得各个研究者的试验数据具有可比性,而且可以实现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数据对比,有利于试验方法的改进。当然,国内的干湿循环试验也具有效果直观的优点。因此,可以将意方的吸水试验纳入岩土类遗址保护的试验体系,增加一个印证指标。

由于同处欧盟,意方可以较为便宜地接触到其他欧洲国家的经验,比如,新西兰的一个标准试验方法——水滴溅蚀试验(图14)。这个试验中,土样表面倾斜30°,100ml的水由400mm的高处以水滴的方式连续落下。最后量测溅蚀形成坑洞的深度。这个方法对于研究降雨条件下,土遗址的表面劣化机理及相关的加固效果是有效的。这对于弥补我国在降雨侵蚀方面的试验不足具有借鉴意义。

图14 水滴溅蚀试验示意图

 

结语

这次50天的交流学习,让我收获颇多。在保护技术方面,了解了意大利岩土类文物保护的工作流程,知晓了差距所在,增长了专业见识,开拓了研究思路。在以后工作中除了可以直接借鉴他们已有的部分成果外,对于开发设备、丰富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也有了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方法和动力。在保护理念和实践方面,意大利作为文物保护起步较早,实践也相当成功的国家,提供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比如政府在决策中的倾斜作用、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程度及参与主动性、保护程序及主导性主体的确定等。但是,也要看到,语言的隔阂导致我们在接受他们的理论时要慢几个节拍,而可能这期间他们已经转向了。所以,文物保护者需要及时注意到这种转变,并探究其原因,同时,应尽可能全面了解一个概念,通过不同的案例对比明了其复杂性,以避免理解中可能掺杂的误解。

致谢

当我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意大利时,十分感谢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及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究所,以及其他所有为此次访问学习付出努力的同事。同时,特别感谢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时坚东处长在此文的编写过程中,给予的耐心指导与帮助。

 

上一页 1 2 3 4 5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