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每年3500场演出是如何练成的——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

2018-11-19 15:44:23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立足本地市场发掘发展本地艺术家,

做普罗大众的艺术中心

滨海艺术中心从节目筛选开始,处处优先考虑本地制作团队。

艺术中心的核心部门是节目运营部,下设戏剧与舞蹈组,音乐组,华艺节+马来艺术节+印度艺术节+艺满中秋组,视觉儿童青少年组。艺术中心的演出形式分艺术节和艺术系列两个中心轴,配合艺术教育和工作坊、社区体验活动等。其艺术节的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知己相约、心灵之乐、动感海湾、舞蹈节、华艺节、印度艺术节、马来艺术节、艺力十足、滨海湾年终倒数活动、国庆日活动、艺满中秋、青年欢庆活动等;系列演出活动包括美丽星期天、艺点系列、华族室内乐、西方古典乐、咖啡早晨与下午茶、艺想天开、户外节拍、小玩意、视觉剧场、艺术寻究等。单单艺术节以及系列类项目就近40种,这还不包含剧院之外针对社区的公益活动。这种组合方式保证了能够完成每年3500场演出场次和质量需求。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为了照顾到各民族的族群,节目组在编排演出内容时,每一位工作人员在筛选节目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寻找一个既适合本地观众又具备一定艺术水准的来自不同文化的本地演出团体或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节目,目的是吸引不同民族、不同收入、不同观赏口味的观众走进剧场,让不同的文化都有呈现的机会。因此,节目组既有华人文化,又有马来文化,印度文化,也不缺乏来自亚洲各国的艺术团体。艺术中心运营15年,邀请本地艺术家115929名,占比83%;本区域艺术家16186名,占11%,仅有6%是来自其他各大洲的演出人员。15年的辛勤努力,大大提升了本土居民的文化水准和艺术修养,提高了人们自我意识、自我崛起。

2017年,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艺人董姿彦获得“中国新歌声”比赛亚军。英雄不是一日成就出来的,这位集歌手、主持人、演员为一身的艺人最初就是被艺术中心音乐组的工作人员慧眼识人才,逐渐发掘的。艺术中心给她提供了展示机会,从户外免费的演出开始,一步步到室内音乐小厅,积攒了人气,积累了经验,经过十年的磨练才有今天的成功。2018年6月30 日,董姿彦回到滨海音乐厅举办了首个独唱音乐会,整场演出票全部售罄。从小场地到大场地,从免费唱到办个唱,一路成长一路扶持,艺术中心给予董姿彦的不仅是歌唱平台,也是一个通向成功的人生舞台。

艺术中心负责华文艺术的负责人MiMi女士,在工作中有意识的为本地的演出团体传授剧院演出的正规做法。出身于制作人的她,用自己敏感的职业触角,发现、包装当地一个叫“湘灵音乐社”的擅长演绎南音音乐的团体。一开始,MiMi发现这个团体的团员们分工不明确,艺术总监在社区演出中既做演员又做搬运工人。作为一个有潜质又想发展艺术的团体,这样混乱的工作模式会大大消减演员们的工作效率,不利于演员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于是她以曾经制作人的经验,与社团团长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指出了社团工作流程的缺陷。不但如此,她还把剧院技术部门人员召集起来,手把手教给他们舞台监督的工作内容、合理的装台流程、演出前后的准备工作,以及每次演出结束后还与他们一起坐下来开会研究改进提升的方法。除此之外,MiMi还为乐团制定长年发展规划、主题以及培养下一代接班人,使一个非正规军渐渐蜕化成一支正规的演出团体。2008年,他们一起举办了名为“启程”的音乐会;2015年乐团举办新加坡首届国际青年南音展;2017年举行了第二届南音展;同年获得首届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团体奖”。目前这支团队已经成为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代表新加坡古老艺术的代言人,十年来足迹遍布欧洲、美洲十余个国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滨海艺术中心与本地艺术家的结合,不但为本地团体提供了走上舞台的机会,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直把艺术中心的使命时时放在首位,那就是作为国家的艺术中心,有责任培养扶持本地艺术家,与他们共同成长,把他们推向世界。天道酬勤,在与艺术家共同走过的日子里,艺术家聚集了粉丝的同时也为艺术中心带来了观众。据统计,董姿彦的粉丝年龄都在30-45 左右,恰恰这年龄段的人正是剧院消费的主要群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双方一起发展,互相成就的良性循环。

 

巧设节目内容,

免费对外开放,吸引更多观众

为了演出质量,众里寻他千百度

滨海艺术中心代表着国家的艺术水准,无论是租场还是自办,观众眼里看到的每一项演出都是代表艺术中心的标准。外来租场的演出自然是严格把关,层层审核;自办的项目更是精益求精,仔细斟酌,唯恐一点纰漏给艺术中心带来声誉上的损失。因此有些节目从接触到最终定夺,会有一个很长的周期。

今年7月20、21 日两天,果陀剧场在大剧院上演了“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演出非常成功,票房瞬间售罄,一票难求,不得不加演一场。这场戏,已经在中国大陆上演了百场,我很吃惊过了这么久才登陆新加坡,原来,这是节目组经过五年的跟踪才最终决定引进的一个项目。实际在2013年节目组的人已经在中国观看了这场演出,当时觉得剧目刚刚推向市场不久,演出虽然不错,但演员的配合度和熟练度还有些欠缺,为了给新加坡观众呈现高质量的艺术剧目,节目组暂时放下采购的念头,转入观察等待时机成熟。针对有些能够进入艺术节的演出项目,一旦项目负责人认为符合市场采购标准,节目组会紧盯演出团体,年年电话征询演出档期,契而不舍。人艺的《茶馆》,小百花越剧艺术团,都是经过五年的不断寻求,才最终受邀到新加坡演出。

因为每个工作人员挑选节目的谨慎态度,艺术中心的艺术质量得到全面保障。

培养观众,从最细微的事情做起

由于新加坡立国的时间比较短,战乱的年代过去不久,经济虽然发展很快,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国民的文化素养并不高,随着生活水平渐渐提高,民众才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虽然以往也有一些剧院存在,但是缺乏活力的推手,民众对于艺术中心没有概念,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艺术对于人生有何意义;也有些人觉得剧院是高不可攀的有钱人的场所。滨海艺术中心成立以来,秉持把剧院开放给大众的经营理念,竭尽所能吸引人们走进艺术中心。

中心的节目除有售票的商业演出,更多的是免费领票的演出。节目的设置上,有大型剧场的演出,有户外的小型2-3人的演出,还有工作坊,也有进社区的展示。艺术中心为了那些不能走进剧院的人专门成立了社区发展组,策划了针对学生的“走进大榴莲”;老人“艺术工作坊”;特殊人群“场外艺术”;旨在鼓励失足青少年的“精英计划”。把演出活动做到老人活动中心、养老院、医院、自闭症儿童中心,对于家庭困难的学校及尚能走动的老人,他们自费租用大巴车把这些人接到剧院,免费参观剧院并观摩演出。有些每月一次的演出如“美丽星期天”,“咖啡早晨和下午茶”的票价设定或免费或只有11块新币,有的还附送一杯茶,就是为了照顾55岁以上老年人的需要。这些低价高质大受欢迎的演出项目,已经坚持了超过15年之久,人们养成习惯后,往往票房一开票这些低价票就被观众订购一空。2017年财年,中心演出加活动共计37794场,其中商演11603场,非商业演出26191场,免费场次占到70%之多。

艺术中心把观众能够来艺术中心作为目的,而不是赚多少钱为目标。如果你要问中心工作人员,你们的 KPI的考核内容是什么?大家的回答是:进入大榴莲这个壳里的人数啊!艺术中心的KPI都不是以收入为主要指标,而是以观众人数为第一考核内容。人人都知道,人流量的增加自然会带来消费指数增加。滨海艺术中心运营16年中,参与演出活动总人数25,698,372,访客人数9200万。

社区发展组的工作目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