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走近非遗    |     聚焦非遗    |    倾听非遗    |    图说非遗
 
  藏戏  
 

温巴服:藏语称"温巴切",特制戏装,为白、蓝两种面具戏开场人物"温巴"所穿用。上衣是黑白或黑红条色花氆氇制成的"迫短叉叉",内穿一件紫红或深红的 坎肩,贴身还有白布衬衫;下身是开裆的黑灯宠裤,灯笼裤腰带上挂一圈黑、白牛毛绳球穗"贴热"。

拉姆服:藏语称"拉姆切",即仙女服。特制戏装,为白、蓝两种面具戏开场人物"拉姆"所穿用的仙女服。以各种缎子或毛料制�成无袖藏袍。上身内穿五件(即五种颜色)绸衬衫,在后来的演出中只穿一件,或一绸衬衫上加五色领边。下身内穿衬裙,外带围裙"邦典"。全身另外还要套一件"当扎",即无袖的以彩虹条色花氆氇带和蓝、绿花缎带并列连缀而成的褂子。 跳神服藏语称"多吉嘎羌姆切",跳神服,亦即从藏传佛教寺院"金刚神舞"服直接借用到藏戏中的戏衣。民间戏班有从寺院借用,亦有自己找裁缝进行仿制的。

贵夫人服:藏语称"拉江切"。原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贵族的夫人称为贵夫 人,其服装由蓝花缎、深绿花缎、血青色花缎等制成。一种带袖,一种不带袖。全套盛装时,带袖与不带袖的两种花缎袍子一起穿。腰系围裙"帮典",围裙上沿腰以红缎带压边,象征其丈夫的官位品级,叫"帮典猜嘎"。八大藏戏剧目中均使用。

藏戏多系白天在广场演出,一般不用布景和灯光装置。在演出场地摆一两件景物,如经幡杆和绑于经幡杆上的树枝,桌上的供盒"切玛"和汤东杰布塑像或挂着的唐卡画像,亦当作固定道具使用。直到今天,西藏各地民间业余戏班都是在柳林坝子、打麦场或寺庙院于里演出,即使在城镇的影剧院和礼堂演出,也完全采用广场的演法,不用幕布和布景,灯光只作为照明使用。

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拉萨也建设起正规的礼堂和剧场。自治区藏剧团吸收培养了一批舞台布景和灯光的设计、制作、管理等专职人员,开始对藏戏广场演出艺术进行改革,向现代的舞台艺术过渡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舞台美术专业队伍。他们设计和制作出不少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布景装置,使西藏戏曲舞台美术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5、藏戏面具

藏戏中用到很多种面具,具体有:

(1)平板式软塑面具

这是西藏戏曲中最为典型、最有独创特色的一种面具,它的样式也发展得最为丰富。一般山皮革或呢料、绒布制作而成,从最为简单的一张皮手上挖出三个洞当做两眼和嘴,再在两眼间挂一个胡萝卜形、片状鼻子的白面具,到造型十分夸张、装饰格外美观、绘制特别精巧、色彩尤为绚烂的蓝面具,发展出了一套系列式的平板软塑面具,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底色的不同运用。

这些平板式的软塑面具,与民间的原始祭祀如"吉达"和表演艺术如"折嘎"的面具,在制作材料。造型形态和艺术格调上是一脉相承的,保留并发扬了清新、活泼、简洁、明快的风格韵致。它与宗教的跳神和供奉的面具相比较,就更
显出鲜明的、浓郁的民间和世俗艺术的色彩。

屠宰者白面具:以原色白山羊皮毛制成,脸部呈平面,眼睛、嘴巴接形雕空,眉毛画或嵌上,鼻子以侧面剪影制成片状突起一块,用山羊皮上的毛制成胡子和头发。面具额部涂画或缝嵌日月徽记,一方面以为美饰,一方面亦是佛学上福泽、智慧的象征。有的没有日月徽记。面具的白色,象征纯洁、温和、慈悲和毫无害人之心 。

国王红面具:以一块皮革制成,脸部糊上红呢作底色,嘴、眼、鼻按程式制作,眉毛和上唇胡子接形嵌上,下巴和两颊装饰黑色或灰黑色胡子,胡子比较稀疏。额部有日月徽记。面具红色象征权力和威严,具备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内务外事指挥自如之德能,呈现庄严、辉煌之色相。这种面具属于藏戏正戏人物男老年角色使用,如老国于、大臣、头人老爷等。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专家见解 更多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给人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舞人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开启合作 守护非遗

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昆曲迎来春天

刘玉琴:中国是戏剧大国?

  民间发声 更多

NGO在非遗保护中应起更大作用
通过NGO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是应该尝试和探讨的。

花儿品牌的思考

白先勇牵手北大 启动昆曲保护传承计划

专家呼吁:非物质文化保护要充分依靠群众力量

  图说非遗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