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
2009年12月4日上午,台湾高雄机场。记者就刚刚开幕的“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采访了专程到机场送别的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因旅客稀少而十分清静的机场候机大厅,成为一个很不错的采访地点。
话题从“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的成功引开来,陈春霖说,他从事两岸文化交流十余年了,亲历过不少的成功,但是这次活动的成功依然是那么不同寻常。问他何以不同寻常呢?他说,首先,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和“文建会”副主委张誉腾的会晤,以及双方并肩参加展览的开幕活动,是两岸高层文化行政负责人第一次公开同台参加文化活动,也是第一次举行高级别的工作会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台北国父纪念馆第一次在露天举办展览的开幕活动,提供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展厅面积,在这样一个场所举办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本身就不同寻常;再次,以前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只是通过民间的渠道进行,台湾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直接的参与,这次赵少华与张誉腾通过会晤达成两岸互设文化办事处的意向,提请海协会、海基会协商;第四,“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 12月12日将移师到台中,在台中创意文化园区,由“文建会”支持的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将与其共同开展,这是首次由文化部和“文建会”支持的文化展览并肩展出,也是大陆“非遗”传承人与台湾“非遗”传承人首次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当然,也是台湾第一次举办大规模的“非遗”展览;第五,以前台湾不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而用有形文化资产和无形文化资产的概念,他觉得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其实更为准确,这次展览的收获之一就是台湾的知识界和文化行政部门开始接受“非遗”的概念了。
陈春霖说,两岸文化合作不仅具有文化弘扬与保存的意义,还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中华文化是台湾的资产而不是负债,如果懂得利用好“非遗”品牌,对大陆和台湾都将带来巨大的收益。他坦承从文化传播的概念上来说,“根与魂”这样的题目显得太学术了,不够吸引观众。但是作为推动“非遗”概念的普及来说,这样的题目是最直接、最准确的。第二届“非遗”展览的时候,最好能想一个更打眼的题目,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而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形成文化品牌。这位艺术管理和传播专业科班出身的秘书长举例说,浙江婺剧团来台湾演出《白蛇传》时,他在宣传的时候就回避了“婺剧”这样让台湾人感到陌生的字眼,而用了“来自原生地的《白蛇传》”这样的宣传题目,在台北中山堂进行演出时观众爆满,受到了台湾各界的热烈欢迎。
陈春霖认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的成功举办和一系列新的突破,也是从去年以来,两岸关系改善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是两岸进行文化交流以来,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和持续时间最久的一项活动,大陆团队一共来了154人,创一次来访交流团队最大规模的历史纪录。他用“大、密、高”来概括一年来两岸文化交流所呈现出的特点,即规模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密,层次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的成功是水到渠成。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自1988年独家赞助台湾《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剧赴大陆拍摄后,一直积极从事两岸文化交流工作,见证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风风雨雨。陈春霖认为,两岸文化交流走过了接触、交流和合作的三个阶段。在这次与大展同时举办的2009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上,两岸学术专家都提及两岸密切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望和设想。双方各有所长,也各有专精,加强相关的学术合作,对两岸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综合文化传播网消息)
编辑: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