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走近非遗    |     聚焦非遗    |    倾听非遗    |    图说非遗
 
聚焦非遗
 
·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详细]
· 宣纸制作技艺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城为散集地的原因。[详细]
·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居古代三大名锦(云锦、宋锦和蜀锦)之首,系中国织锦工艺中的一种传统提花丝织锦缎,素有"中华一绝"和"世界瑰宝"之美誉。南京云锦的生产现主要分布在南京市的秦淮、建邺、白下、玄武、栖霞五区。[详细]
· 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详细]
· 藏戏
藏戏是藏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内容,在藏语中被称为"阿吉拉姆",在中国的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藏族集中的地区非常流行。这种艺术形式,在表现手法和内容上,都有很强的藏传佛教色彩。[详细]
·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详细]
·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详细]
· 《格萨尔》史诗
传唱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详细]
· 广东粤剧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详细]
· 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详细]
·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结构承受来自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详细]
·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也叫陕西鼓乐,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详细]
· 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详细]
·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从以汉字为依托的角度看,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但是这种独特性并不妨碍不认识汉字的人欣赏中国书法。[详细]
· 雕版印刷技艺
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称雕版印刷。在古代,雕版印刷又称版刻、梓行、雕印等。[详细]
· 妈祖信俗
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演绎,妈祖已经走出单纯的民间信仰殿堂而形成一种影响广泛的民俗文化--妈祖文化,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侨务、贸易、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详细]
· 端午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详细]
· 花儿
"花儿"系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在回族、东乡、撒拉等穆斯林民族中流传。[详细]
 
  专家见解 更多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给人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舞人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开启合作 守护非遗

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昆曲迎来春天

刘玉琴:中国是戏剧大国?

  民间发声 更多

NGO在非遗保护中应起更大作用
通过NGO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是应该尝试和探讨的。

花儿品牌的思考

白先勇牵手北大 启动昆曲保护传承计划

专家呼吁:非物质文化保护要充分依靠群众力量

  图说非遗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