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安装实现
这一阶段策展人的主要工作与“展品研究、展品陈述、形象设计、教育项目、信息开发、公共关系、出版物”相关。
展品研究包括批准和调整用于公共服务的展品信息。
展品陈述包括:回答来自展览协调人关于保护和安装方面问题的询问。
形象设计包括:为内容展板、标签、展厅手册撰写内容;与展览协调人确定展厅导览和内容展板的形象设计。
教育项目包括:为公众和专业人士提供展览导览;为讲解员提供讲座或者工作坊;举办公开演讲;参与学术论坛;为教育项目提供建议。
信息开发包括:继续提供有用的信息给开发部门;提供展览开幕式嘉宾名单。
公共关系包括:继续确定和提供用于公共关系目的的信息。
出版物包括:为报刊撰写文章;检查并对新闻稿进行评论。
第四阶段:出版物
美国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一般都会同期出版展览图册,这也是策展人的重要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初步计划,包括:决定概念、展览出版物类型;为出版物编制项目预算;确定合作出版商;寻求董事会的批准;准备预算提案;检查合同并修改;建立时间计划表;寻求资金支持。
研究和写作,包括:设计概念、结构;撰写初稿并协调其他编著者;研究并寻找出版物中的图片;承担展品摄影工作;获取所有图片的复制权。
编辑设计,包括:编辑、校对、定稿;为设计理念提供图片;与合作出版商的设计师一起确定刊物的所有细节。
印刷,包括:协调生产;在排版过程中校样、核对、调整修改。
公共关系,包括:决定销售策略;准备促销传单或其他公共材料;确定新闻通讯稿。
装运,包括:接收货物;发送感谢信给出借展品和图片的机构。
策展人的工作是围绕“展品”和“内容”开展的。为了展现和诠释展品,策展人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要对展品非常熟悉,并有独到的眼光和讲故事的能力。策展人筹备展览需要组建一个核心的展览团队,策展人代表这个团队与馆长(筹措资金和提供意见)、项目协调人(协调各部门工作)、项目经理(落实布展)进行沟通,这就要求策展人必须具备极强的沟通、协作、领导能力。另外,策展人需要对展览的其他工作(如藏品保护、展览设计、公众教育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总的来说,要想做一名合格优秀的策展人,必须具备调查研究能力、深厚的文字功底、能说会道的口才、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领导团队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全面的知识储备以及丰富的展览经验。
对建立健全策展人制度的启示
目前,国内有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引进国外的策展人制度,并在馆内开始实施策展项目化管理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大多数博物馆还是沿用旧的管理模式,当然西方的博物馆管理方式和机构设置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但是借鉴他们的优势为我所用、创新改革、与时俱进,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也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美国博物馆的策展人制度,可以对我们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策展人制度提供一些启示。
打破内部机构设置的固定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博物馆的内部机构设置是,馆领导班子下设藏品部、陈列部、社教部、研究部等主要业务部门以及其他后勤管理部门。表面上看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但是各部门只是对自己分管的那部分工作负责,与其他部门相关的一般不会去了解和涉及,这样就造成了陈列部的工作人员对藏品不了解更不会花时间去进行研究,藏品部的工作人员虽然了解藏品但他们不懂如何策划展览,研究部的研究人员也只是埋头钻研自己擅长的那一小部分领域,社教部的工作人员最了解观众需求但由于对展品缺乏深入了解也很难构思出具有深度的公众活动,如此一来展览很难做得有深度、做得精致、做得受观众欢迎。
正是由于看到了这种机构设置模式的弊端,近年来一些博物馆纷纷打破这种模式,借鉴西方博物馆按照时代或是馆藏类别来分部门,每一位专业人员根据自己的专长专门负责某一类文物的工作,从藏品管理、藏品研究到策划展览都由一人负责,这样确实对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很有帮助,有利于策展人的培养。但是在目前的国情下,博物馆大多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职称或是职务领固定工资,在这种情况下旧的分部模式反而更适应。如果改为某一类文物相关的管理、研究、策展工作都由一人负责,无疑将大大增加此人的工作量,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很难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每家博物馆的情况不一样,很难说哪一种模式更好,只能说哪一种更适合自己,我们可以借鉴各方的优点,结合各自情况,敢于打破固定的机构设置模式,不断调整优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