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为社区文艺社团、学生表演团体提供“草根”舞台。在阿德莱德,艺术和人们的生活是很接近的,以澳亚艺术节为例,它没有局限在剧场里,而是延展出更多的社区活动,降低了“艺术节”高高在上的门槛,增强了艺术节的知名度和民众的参与度,同时也给很多学生和非职艺术团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澳亚艺术节的“幸运饺子集市”户外舞台,每周末都会安排从早到晚的助兴表演,有专业的乐队、舞团,也有当地的学生太鼓队、印度社区舞蹈队、中国社区的广场舞大妈、阿拉伯社区的肚皮舞队。这些社区活动并不是依附于演出的配套附属活动,而是同样经过精心策划成为艺术节重要组成部分,表演者们也都十分认真专注。
澳亚艺术节的“幸运饺子集市”户外舞台 |
(八)重视人才,允许“流动”。南澳地广人稀,不管哪个艺术节,工作人员都是捉襟见肘,有经验的制作人更是稀缺资源。这种情况下,各承办机构会“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聘用制度。例如阿德莱德节庆中心,营销、宣传、票务、技术等团队是相对固定的一批人,而每年承办的四个艺术节的项目组则是相对机动的。譬如澳亚艺术节几位制作人都是“项目聘”的,11月完成了澳亚艺术节的劳动合同后,他们有的会立即加入来年2月的阿德莱德世界音乐节的制作团队,有的甚至飞到其他城市接手其他艺术节的策划制作。
(九)重视文化推广,多渠道“吸粉”。阿德莱德小小的中心城区,沿主干道从南步行走到北不过30分钟,而一路上你会看到各色各样的文化活动宣传品,咖啡店、酒店旅馆、博物馆、美术馆里摆放着节目册,地面上贴着某个演出的宣传地贴,商场柱子上是花花绿绿的宣传单张,马路上方挂着广告横幅,电车、出租车车身贴着海报,楼顶的LED大屏播放着宣传片,而且由于阿德莱德全年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艺术活动,路上的广告走马观花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让人感觉天天在“过节”。除了线下宣传物料,各大艺术节善于用官网、社交网络进行宣传,这更受年轻人的青睐,互动性更强。也有一些官方或者非官方的网站会定期汇总更新州内和市内近期的活动信息,方便市民查阅和安排行程。各大艺术节的宣传团队会跟制作人或团方详细沟通项目亮点,和媒体保持密切联系,针对不同媒体的风格和版面,给记者“供料”,让不同媒体获得不同角度的“独家”消息,以争取更好的版面安排。
澳亚艺术节在电车上的广告 |
(十)善用志愿者,“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个艺术节除了核心制作团队外,还需要很多辅助人手。如为期一个月的澳亚艺术节,就有超过150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共计110个班次,近450人次。阿德莱德的志愿者构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退休老人,第二类是在校大学生,第三类是家庭主妇或者不需要坐班的人。其中退休老人最多,他们虽然腿脚没有年轻人灵活,但见多识广、交际能力强,只要安排得当,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会比年轻人更省心。
澳亚艺术节的志愿者 |
阿德莱德的志愿服务系统也值得一提。Festivals Adelaide为十大艺术节提供志愿者管理系统,不管是澳大利亚本国居民还是住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了解阿德莱德全年各大活动的志愿者招募需求,注册登陆后可以填写联系方式、可接来电的时间、年龄、过往志愿服务经历、语言、专业、可服务时间、感兴趣的志愿工作范畴、过往病史、紧急联系人、特殊需求等信息,方便活动主办方和管理人员根据个人情况匹配合适的服务岗位,参与志愿活动之后可以登陆页面记录服务时长等。管理员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删选出符合条件的志愿者,或者调出不同的数据表格,例如定期调出岗位班次报名表以便及时调整人手、每个班次的签到表、过往病史及紧急联系人列表等。总之,强大的数据库让很多繁琐的统计、分析工作变得更便捷和精确,项目组就可以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多创意和人性化的策划当中。
(十一)联动当地企业,拉动消费,让各行业都尝到“甜头”。经过多年的品牌建设,目前各大艺术节都有很多固定的赞助商,他们为艺术节提供或现金或实物支持,同时也利用自身资源为艺术节扩大影响力,艺术节吸引到越多关注,企业就能享受更多甜头。各大艺术节的主办方也十分看重与赞助商的关系,除了邀请赞助商代表出席发布会、开幕仪式并致辞,还会举办酒会宴请赞助商,各种宣传册、单张也少不了鸣谢,甚至剧院的墙上也反复投影着赞助商、捐助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