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三场中国艺术展为中心的考察

2019-02-20 11:53:25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慈宁宫出土文物展(©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鉴于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文物外交”的战略布局。1971年7月24日,周恩来总理批准了郭沫若《关于筹办出国文物展览并成立筹备小组的报告》,任命国务院副秘书长吴庆彤为组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为副组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王仲殊为成员。同年8月17日,国务院又向各地博物馆发出《国务院关于选送出土文物到国外展览的通知》,举全国出土文物以精选出国展品。197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在故宫武英殿初步陈列,计有文物493件,复制品27件,辅助展品135种。是项展品是新中国出土文物的精华,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起至17世纪的明代万历朝止。展览以表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为主题,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展品按时间顺序陈列。毫无疑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是新中国为实现外交突破而有目的、有计划、自主筹备的首个大型出土文物展览,文物的挑选都是中方人员独立组织的,展览计划也是中国政府应各国要求而推进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筹展人员合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诚然,中华文物展以政治交往为目标,每套展品皆由中方专家择定。但是,每一场展览的具体策划是由双方专家协商而定的,而且与邀请方的策展理念及其目标密不可分。对于已有近半个世纪策划国际展览经验且成功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的皇家艺术学院来说,新中国出土文物展是其对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的又一次诠释和叙述。对比两场展览,既有伦敦艺展会在展线设计、艺术再现、宣传策略等方面的延续,又有中华文物展在展览内容与陈列形式方面的创新。

首先,整个展览的概念设计是基于中国朝代的演变,观照历史叙事的逻辑和语境。第一,“序厅+系列展厅”的逻辑布局。中央大厅的大半个空间设计为展览的序厅,简明扼要地阐释中国历史,其他空间展按照历史脉络有序布置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形成流畅的闭合展线。这一点与伦敦艺展会的空间设计如出一辙。第二,“明星展品+出土场景”的内容设置。在展线的重要节点,布置明星文物,形成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的参观体验。例如,金缕玉衣置于复原的墓葬环境之中,铜车马按照出土原貌予以集中布置,使观众产生视觉冲击,形成历史的时空想象。这一点是对伦敦艺展会的完善。第三,“出土文物+历史文化”的解说模式。1935年的伦敦艺展会上,虽然也有考古发掘品,但更多的是传世收藏品,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形象展示,有明远堂的空间再现和皇帝宝座的复原布置。以此反观1973年的中华文物展,唐代厅堂建筑的设计、复原、布置是对这一解说模式的借鉴和应用。以中国式建筑空间陈列中国出土文物,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展品的用途。

伦敦艺展会参观地图(©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中华文物展参观地图(©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