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塔及园林建筑图(© De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 Furniture, Dresses, Machines, and Utensils) |
1757年,钱伯斯被任命为威尔士亲王的建筑顾问,并奉奥古斯塔王后之命,在邱园内修建中国塔。邱园中国塔,砖木结构,高50米,平面呈八角形,共10层。它是钱伯斯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之一,也是18世纪欧洲中国风格宫廷建筑的巅峰之作。1759年,钱伯斯的《民用建筑研究》出版,他运用大量的版画、精确的图纸和手绘的雕刻,形象地阐释建筑艺术的基本原理。这本著作的出版进一步巩固了钱伯斯在英国建筑学界的领导地位。及至1760年威尔士亲王成为乔治三世国王,钱伯斯在英国宫廷中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1763年,钱伯斯将其所有邱园设计图稿集结出版,题名为《邱园庭院和建筑的平面、立面和透视图集》。1772年,《东方造园论》出版,这是钱伯斯根据其广东考察所见及其与中国艺术家的交流所得而成,通过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研究,以补充英国的造园理论。《东方造园论》法文版和德文版分别于1773年和1776年相继发行,在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邱园中国塔(© Plans, Elevations, Sections, and Perspective Views Of The Gardens And Buildings At Kew in Surry) |
正当钱伯斯醉心于中国建筑和园林研究并在英国加以实践应用之时,中国广州民间塑像艺匠奇官(Tan Chetqua)于1769年来到伦敦,并受到钱伯斯的欢迎和关照。一方面,奇官时常与钱伯斯探讨中国造园理论,《东方造园论》第二版于1773年4月出版时,所增收的“广州府绅士奇官的阐释”就是他们交流的成果。另一方面,经由钱伯斯的引荐,奇官跻身英伦艺术圈,并多次参加皇家艺术学院的活动。1770年,奇官个人作品《一位绅士的塑像》参加皇家艺术学院第二届当代艺术展。1772年,佐凡尼为庆祝皇家艺术学院成立专门绘制的油画《皇家学院院士群像》,奇官的肖像也赫然在列,他与院士们相谈甚欢。除了活跃于英伦艺术圈外,奇官在伦敦的正式职业是在阿伦德尔大街经营一家微雕人像工坊,目前尚有少量微雕人像留存于世。
奇官肖像(©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
皇家艺术学院院士群像(©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
钱伯斯与中国的渊源、奇官与英国的故事并不止于此。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特使马戛尔尼访华,在呈送乾隆皇帝的礼物中,有一套十六册的大型图册。它以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像描绘了18世纪晚期英国的自然风景、城市建筑、宫殿花园、海战军舰等人文风物。上述钱伯斯的代表作皆赫然在列,分别是《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之设计》《邱园庭院和建筑的平面、立面和透视图集》和《民用建筑研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存藏辗转,这套图册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06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利用高科技数码还原技术复制出版这套图册,重新命名为《钦藏英皇全景大典》。2007年,驻英大使傅莹代表中国政府将这套图册的复制件赠送白金汉宫。奇官,这个在中国文献里几乎无迹可寻的人,却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经历者,其名字载入皇家艺术学院的史册,其肖像悬挂于英国国家肖像馆的展厅。无论是中国风建筑在欧洲的风靡、钱伯斯和奇官跨越时空的相遇,还是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使团的见面,文化与艺术始终是中西方交往的一个重要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