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用心对待每一件文物

2019-02-02 11:59:44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敬业至极的工作态度:“现状报告”背后的故事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澳国博藏品保管与修复人员工作态度的话,我一定会选用:敬业至极。

这个感受其实不仅来自于我在澳的这两个月,实际上在今年7月和9月,我相继参加了澳国博在我馆举办的“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展”的布展和撤展工作,在当时我便已经有了这种深切的体会,此番赴澳工作,让我的这种感受又有所加深。我之所以对这里的保管修复人员评价如此之高,原因全在于他们的现状报告。

在我馆为树皮画展览布展时,澳方保管修复工作人员会依照临行前或是上一次所作的现状报告对每一件藏品进行二次核对,其现状报告共两页。一页为文字版,上面有藏品照片小样、藏品的基本介绍、藏品的伤残情况以及对藏品状况的总体意见。这其中,在伤残情况一项,修复师会描述的非常详尽。他们会把这件藏品上他们能够观察到的所有状况完完本本的记录下来,因此,我所看到的现状报告文字页经常会是满满的两面纸。另一页则为图片版,是将整件藏品的照片打印出来,并在上面用各种颜色的彩笔描出不同种类的残损情况,如:红色为断裂、黄色为霉斑、绿色为脱色等。因此,如果离远了看,这张藏品照片上分布了“星星点点”,而每一次现状报告有更新,这张照片上的标注也就会有更新,修复师会在照片下方记录每次新增的状况说明。

来到澳国博工作,并且了解了查看藏品现状的过程与方法后,我发现我之前所看到的真的仅仅是“沧海一粟”。因为在澳国博的藏品管理系统内,每件藏品都有非常详尽的现状报告。而这每一份报告,就来自于他们细致的观察、严谨的判断与详尽的记录。在澳国博同行看来,现状报告理应做到“完备、谨慎”,“当有些现状拿不准是否需要记录的时候,记下来总会比不记下来要好”,“每一次查看时,都要记下你所看到的全部”,澳国博的同仁们正是奉行着这样的理念。因此,用“敬业至极”来形容他们的工作作风,实在是一点都不为过。

开放的展览思路:藏品库房的“新角色”

在澳国博的基本陈列中,隐藏着一间非常特殊的展厅,该展厅共有三长排“展柜”,这里没有说明牌、没有导览,观众就在展柜之间的两条走廊穿行参观。置身于此种环境中,观众仿佛是走进了文物库房,而这个展厅,就被称为“库房式陈列”或“开放式陈列”。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开放式陈列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开放式陈列

 

众所周知,文物库房一直是博物馆的核心区域,也是最神秘、最引人好奇的区域,相当多的观众都想知道文物在库房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当然,考虑到各方面的安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肯定不会对参观者开放。但是,通过库房式陈列这样一种“缩小版”的库房形态,观众可以有相当真实的体验。想象一下,当你身处一个恒温恒湿的房间,身旁就是摆放文物的柜架,上面放满了文物,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这种体验真是相当的难得。

如此“互动式”的方式,在国外一些博物馆已较为常见,但在国内,它至今仍然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理念。据我所知,国内目前已经开设“库房式陈列”者仅有故宫博物院在今年年中开放的南大库家具馆。在那里,一个个开放式的柜架分布于展厅两侧,展品家具就摆在这些柜架之上。观众就在这“库房”之内完成了“看展”与“巡库”的双重体验。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开放式陈列,属于其基本陈列中第四部分“新旧家园”的一个环节,这里接续着原住民的展览,展出的也主要是原住民的生活物品及艺术品,展品共有2000件之多。在这个展厅内,共有三长排柜架,其中中间的柜架实际上是一个操作间。而观众可以在两条通道间穿行,尽情的徜徉于这一库房式陈列展厅。我同修复师一起查看现状的工作台就位于展厅的尽头,虽然与开放区有一道活动栅栏相隔,但观众还是可以非常近距离的来到工作区旁边。在这里进行开放式的文物修复,是澳国博的一个传统。观众可以在参观完这里的开放式陈列后,再面对面的参观一下修复师修复文物的全过程,甚至和修复师进行现场交流与对话。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开放式陈列内的工作区

 

不得不说,澳国博的“开放性”思路是极强的,修复师和保管员在这里化身“老师”或是“讲解员”,向观众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而“库房式陈列”这一展览理念的提出,也为文物库房增添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展厅乎?库房乎?看来有些时候,它们的概念也就在一线间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