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牛萍:赴秘鲁开展二胡教学

2019-12-03 16:20:31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三年前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曾派我到马耳他进行二胡相关教学,短短两个月已有不错的教学成果。因为具备相关的经验、专业能力、英文水平和相关素质,今年我再次被派遣到南美的秘鲁。在临行之前,我已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并无比期待。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乐器。

我想我此次前来秘鲁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说要培养几个未来将要走向专业的二胡表演人才,而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场合的介绍、表演和教学,让更多的秘鲁人了解中国民族乐器、了解中国文化,从而促进中秘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平发展。愿望是伟大的,而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身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可以做到的就是利用自身的专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忘初心,我想这可能也是我不断潜心学习和练习的原因吧。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我就看到了彭丽媛去年援助学校的二十把二胡,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相信这件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乐器一定会在他乡大放异彩。

7月6日,正值秘鲁的教师节,这也是我与我的二胡同全校师生第一次见面。因此我特意准备了一首欢快热烈的《赛马》让大家一睹为快。演奏结束之后全场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想也许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个来自中国的乐器。很多学生和老师很好奇,这是个什么乐器?这件乐器怎么可能发出这么奇妙的声音?这个老师是演员吗?她是不是假拉的?我相信这一系列的问题一定会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慢慢的为学生、老师和家长们所了解。

中国文化以及二胡的传播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的。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学校开放日”。这一天,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参观、欣赏本校的教学成果展演和展览。中文部的老师们展示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书法和绘画等。而我也借此机会,在中文部展区开始了二胡的相关介绍和表演。中国民族乐器的魅力有目共睹,学生和家长闻声前来,听了一首又一首。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二胡,特意安排了二胡体验的环节,一个个的学生们跃跃欲试好不热闹,甚至有学生当场就要报名学习二胡。

 

 

经过两周的乐器整理和招生工作,二胡教学也逐渐进入了正轨。为了使每个学生更好地了解二胡以及得到老师的指导每周共有四个班级,每个班设八名学生,每个班一周两次课,每次课一个小时,均是在放学之后的社团时间。作为一门乐器的学习,一周两个小时着实是太短了,再加上乐器不可以带走,只能在学校练习仅有的两小时,可能这周学的内容下周回来就忘了一半儿了,无形中也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好在秘鲁的孩子们是发自肺腑的喜欢这件乐器,每次课都很认真的在练习和学习中度过。

二胡班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国内对外文化交流学会的支持、中国驻秘鲁大使馆的重视以及学校各级领导的安排和师生的喜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每年都陆续向外输送人才以传播和交流对外文化,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中国驻秘鲁大使馆更是相当重视,从秘鲁的整个中国文化的现状也可看出,中国文化在秘鲁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领导更是向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当地音乐老师相互学习,从而更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学校的领导和艺术系主任在听取了我的想法之后鼎力相助,安排了十多位艺术教师共同来了解和学习二胡。老师们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练习并交流学习心得。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绝佳机会。老师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也向我展示了秘鲁音乐的激情和特色。我也曾多次和当地老师请教学习了具有秘鲁特色的节奏和歌曲,并在多个舞台展示获得掌声。

 

 

虽然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但阻力也是有的。秘鲁的母语是西班牙语,虽然有些老师和孩子可以讲英文,但也在少数。乐器的学习除了一些相关文化背景的渗透之外就是不断的练习了,而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语言则成了不可避免的障碍。学校最初说会有翻译和我一起上课,但因各种原因也只有我自己,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和消化,我不得不学习一些相关的西班牙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此为经验,今后如若再有类似的文化派遣一定要了解相关教师的交流能力或安排相关的翻译人员以促进其更好地完成派遣和交流任务。

经过两个多月的交流,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成果。为了让学生和老师们有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也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二胡的魅力。我们共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二胡成果展演。这次展演不但邀请了校内的领导、学生和家长,更是得到了秘鲁新华社的高度重视。其实这已经不是老师和学生们的第一次登台了,早在中国文化周时他们就已经为全校师生演奏了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基于反复的练习、登台的经验以及对二胡的热爱,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们表现的都出乎意料的好,毋庸置疑地得到了在场观众的认可和掌声。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族乐器也是源远流长。我相信,通过不断的输出中国文化志愿者,一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国外公众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需求,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些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人应付诸行动的时候。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3028878号-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