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中国文化夏令营

2019-06-12 10:35:00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主题活动体验介绍

国学经典诵读:儿童以诵读、识字、规范礼仪等行为为手段,培养儿童爱的能力。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中国语言的艺术魅力,丰富词汇、开阔视野、增强表达能力和完善人格。

陶艺:陶瓷艺术在中国年代久远,种类繁多,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于一体。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陶艺,了解中国陶艺的发展史,而且通过拉坯制作,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感受水、土、火等因素与人类的天然亲切感、塑造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孩子学会用心去观察世界,用灵巧的双手去塑造美好的生活。

茶道:烹茶饮茶是一种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谓之茶道。人无礼则不立,幼儿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礼仪,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在逐一体验中领悟“廉、美、和、敬”的茶德。

书画: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豪爽、大气、端庄、含蓄。中国绘画崇尚自然、生动、平衡、和谐,印证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一幅好的作品讲究诗书画印,书法与国画结合起来学习才能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体验文房四宝,书法、绘画、装裱的迥异特色和风格,了解中国书画史上的知名书画家以及他们的逸闻趣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增长书画知识,陶冶艺术情操。

京剧: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剧,京剧的艺术魅力不言自明。孩子们通过观看经典剧目,了解各大表演流派,生旦净末四大行,勾画脸谱、京剧把式,甚至是穿戴所喜爱的角色的头饰、戏装等。

对弈:对弈,又称下围棋。围棋是一个智力游戏,三百六十一枚黑白棋子错落有致、变幻莫测、包罗万象。围棋对弈,表面上只有黑白棋子的排布,实则是个人智慧、胆识、耐力的比拼。在对弈馆体会的每一场“弈战”,都将成为对心智的最好磨练。

武术:中国功夫,风靡世界。中国武术不仅仅是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蕴含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体验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内家拳、八卦掌、长拳、太极拳、咏春拳等拳法,具有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的功能,可以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民乐:浓郁的民乐艺术氛围,民族乐器介绍、演奏、知名民乐家的故事、民乐名曲的欣赏……魅力民乐文化将点燃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豪情,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情。

中医:中医,集医疗、养生、传统疗法讲座与药学教学为一体。通过对中医文化溯源、中药杏林趣事的学习,孩子们了解阴阳五行、四诊八法、气血经络、精气学说等传统的医术理论,以达到抑制躁动、集中注意力,锻炼意志,修身养性的目的。

五十六个民族民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富有草原特色的蒙古族歌舞,傣族的孔雀舞,汉族的花灯舞、回族的饮食风俗与舞蹈,享有国际盛名的苗族工艺美术——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这些民族的灿烂文化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孩子们通过学习民族手工,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这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活字印刷术体验、手工造纸体验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有利于孩子们领会其内涵,在日后运用于实践。

上下五千年历史:从浑厚朴拙的青铜鼎,到美轮美奂的玉璧;从精深的道德文章,到辉煌的科技成就;从文化遗址,到典型人物和历史故事;以朝代更替演进华夏文明。该主题活动以新颖有趣的形式与精彩的历史典故,帮助孩子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重温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

节日饮食秀: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绵延不绝。节日饮食将传统节日与饮食礼仪相结合,展示中华文化。端午节,从纪念屈原的故事,到体验包粽子,品尝粽子;中秋节,从了解如何制作月饼,到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在品尝节日美食的同时,培养孩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和热爱,让传统节日的美好在舌尖上停留。

民俗体验: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比如,天津被称为“曲艺之乡”,相声这种诙谐幽默的艺术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喜爱。世界各地的孩子们能欣赏正宗的天津相声、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天津快板等民间戏曲艺术,了解天津民间手工艺、各类店铺悬挂于门前的各式招幌、民间生活用品、衣食住行等民俗。学相声、学快板锻炼孩子的手脑配合、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全方位发展。

藏经阁:文学、历史、兵法、天文、地理……门类丰富的藏经阁,是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梯。翻开这里的每一册图书,犹如走进古老中国,去感受久远、厚重、文明的华夏历史。国学私塾注重仪礼教学:拜师仪式、开笔仪式、祭拜孔子仪式、古典私塾等教学模拟仪式。实行情景教学:着汉服、戴方巾、行古礼,辩经乐群活动等。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3028878号-4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