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二元文化影响下博物馆公众活动的推广与实施——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实习有感

2019-03-26 10:36:02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专业的职能划分与人员构成

在博物馆内直接开展公众活动的主要部门有“Visitor Service”(公众服务)、“Friends of Te papa”(博物馆之友)、“Learning and Public Programming”(公众学习活动)、“Community Relationship and public event”(社区关系和公众活动)。博物馆公众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均由极具经验的专业人士完成,其所针对的观众群体从年龄和活动需求上都有明确的划分。比如从事learning(学习)的部门主要负责开展学校活动,其职员称为“Museum Education Specialist(博物馆教育专员)”,均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博物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而public programming则是以深入挖掘展品、探索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公众教育活动,职员的专业背景多为教育、艺术类等;public event以及博物馆之友则更倾向于承担公共社会职能,成为博物馆与社区、公众生活的纽带,组织社区开展活动,其职员专业背景多为公共关系、活动策划等。

由此看来,博物馆在开展活动前会针对观众群体进行详细的职能划分,用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人们想要通过博物馆这个文化场所学习和思考的最终目的。而在人员构成方面则更加注重专业性和实践积累,从年龄调查中发现,从事公众活动的职员尤其是教育专员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年龄最大已70岁高龄,依旧奋战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理论支撑保证了活动的高水平、高质量,这再一次强调博物馆教育人员构成应注重专业积累而非年轻等外在形象。

有趣的是,详读这些部门的名称不难发现,“education(教育)”一词已被“learning(学习)”所取代,博物馆公众活动从理念上有了实质性改变。其打破以往公众认为博物馆是高高在上的受教育场所的定式思维,而是借助博物馆平台培养、建立公众关系,以观众为出发点构建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的体验型文化场所,旨在拉近观众与展品距离,通过多样化的公众体验激发观众了解历史、自然、人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思考当下、创造未来,这也正是蒂帕帕实现公众职能的意义所在。

构建博物馆参与型体验,实现“终身学习”

学习是改变心灵、理念和生活的关键钥匙,它是一种终身活动。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无论观众是否以学习为目的,其都可以通过公众活动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蒂帕帕作为综合类博物馆,是新西兰重要的公众文化场所,其受众群体年龄跨度大、类型和需求广泛。为满足各类观众的参观需求,博物馆内每一个展览从最初的策展到实际的参观体验,都将观众群体根据年龄、类型以及参观需求等进行细化、分类,设置相应的活动中心及互动体验,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公众活动。以本次秦兵马俑展为例,展览中提供针对孩子的家庭参观导览手册、供儿童和残障人士触摸的复制品、调动声音和视觉感官的数码动态《阿房宫图屏》等各类互动体验。除此之外,还单独开辟时间组织特殊群体如残障人士、学校团体、家庭亲子、情侣等加入博物馆之夜、兵马俑家庭日等公众活动。

通过上述了解可以看出,随着群体的细化,博物馆公众活动的受众面及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其目的在于使观众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完成博物馆内的终身学习。根据统计,蒂帕帕一年公众活动数量可达1200余场,仅围绕本次兵马俑展览的公众活动就有近20场。开展的活动根据受众群体的年龄、需求可大致分为:

1. 针对婴幼儿启蒙学习(3—5岁):根据讲故事、辨认颜色、触摸体验来调动感官认识、了解世界,学习基本技能。

2. 针对家庭的亲子活动(5—10岁):通过手工制作、参与游戏等方式使家长和孩子都能够参与其中,在互动中提升亲子关系,共同学习。

3. 针对学校的教育项目(5—18岁):根据年龄和教育等级划分为12级(level1~12),主要包括幼儿园(kindergarten)、小学(primary school)、中等教育(secondary school)。博物馆以基础等级为参考,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储备和技能,紧密结合学校课程设计与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人文历史、自然科学、艺术、毛利文化等,活动的教育理念依据为Inquiry-Based Learning(探究性学习),即从一件展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发掘,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艺术情操。

事实上,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公众教育活动中,还可受邀和博物馆策展人合作完成部分展览设计,这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构建起策展人与观众的桥梁,激发创作灵感的同时更能贴合观众视角布展,进一步提升展览的参观质量。

相比于大多数博物馆,蒂帕帕在开展教育项目时更加注重馆校合作,其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 丰富的线上资源分享:活动开始前,老师可在博物馆网页上找到教学资源分享,在丰富教师在校教学内容、建立教学自信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参观前提前了解背景知识,带着问题参与活动。

(2) 建立教学联盟,加强教师培训:与地区内多所学校加强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分享最新博物馆讯息。在新教育项目开展前,博物馆还会邀请在校教师免费参观体验,了解展品和即将开展的教育活动,扩大宣传力度和受众面,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博物馆学习体验中。

(3) 开展直播参观(live stream):利用手机进行远程直播开展教育活动,这解决了大多数学校由于资金短缺、距离远等无法参与活动的难题。简单的设备操作保证了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普及,让博物馆虚拟浏览变得轻松,超越了博物馆的围墙。

4. 针对特殊群体的参观体验:

(1) 残障人士:开辟特殊时间针对盲人、聋哑或者自闭症患者等需要安静环境参观的观众,通过安排其触摸仿制品、播放语音导览、调暗灯光和调低音量等方式提高特殊群体的参观体验,通过各类特殊的感官体验引导其认知展品、了解历史、寻找共鸣。展区在这个时期会暂时关闭,仅为残障人士服务,并配备具有相关经验的讲解员引导参观,除此之外,还贴心地允许陪伴的导盲犬和家人免费参观。

(2) baby mother(哺乳妈妈):针对需要照顾婴幼儿的妈妈开辟专门的参观时间,使其不用顾虑孩子的吵闹影响他人而融入博物馆,除了展览体验会有所调整,还配备了哺乳区等,优化参观体验。

5. 针对成人的公众活动(18岁以上):博物馆之夜、与艺术家对话、探秘博物馆内的收藏品、手工活动等。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带领观众走进神秘的馆藏区,满足大众对知识、趣味和娱乐需求,促使博物馆成为人们完善自我、获取知识的重要文化场所。

6. 针对老年人(55岁以上):“博物馆之友”主要针对老年人,受众群体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他们大多教育水平高并明确希望通过博物馆活动提升文化素养、充实精神生活、结交好友扩大交际圈等。博物馆之友的活动主要是根据展品、节日等邀请艺术家开展讲座、举办艺术沙龙等,培养艺术素养、获取知识和传播文化交互进行,其构架起联系公众生活与博物馆的重要桥梁。

7. 针对社区的大型活动:school holiday、中新旅游年多元文化汇演、中国新年庆祝汇演等,其主要作用是连接和加强社区关系、实现博物馆的公共社会职能。针对各类重要节日,博物馆会组织邀请社区民众参与汇演、普及人文历史知识和生活信息,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向所有人开放的公众文化场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