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见证中国发展的孟加拉作家——毛杜德夫人访华纪行

2019-03-22 10:07:53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毛杜德夫人与樊锦诗院长会谈

 

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毕生扎根敦煌、研究莫高窟,是国际知名学者。接待部门想方设法安排樊锦诗院长与哈斯娜进行交流对话,但好事多磨,令人期待的高水平对话迟迟难以敲定。哈斯娜停留时间有限,樊院长公务和学术活动又十分繁忙,我们抵达敦煌时,樊锦诗院长还在兰州出差。为此,接待单位临时调整计划,安排哈斯娜先实地考察,包括察看大漠上干涸的河流、参加青年研究人员的聚会、走进遗迹保护人员生活区等。

离开敦煌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工作人员告知,接送樊锦诗院长的车还在往回赶。为节约时间,哈斯娜提前收拾好行李,走进会议室等待。刚刚坐下,窗外传来停车声。樊院长风尘仆仆,还没来得及去办公室,就直接朝着会客室走来。

两位都是知名专家学者,且年龄比较接近,没有客套话,直接进入了交流主题。樊锦诗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敦煌的研究保护谈到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哈斯娜从孟加拉高僧传播佛教的贡献谈到丝绸之路与南盟国家的交流以及重启丝绸之路对南盟繁荣的意义,近两个小时的会谈瞬间就过去了。两位学者一致认为,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发展繁荣之路,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留下了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传承丝绸之路文明,有助于世界和平发展繁荣。

(三)寻访天竺国里的孟加拉

途中遇到专家学者,哈斯娜总要询问孟加拉高僧在华传播佛教之事、可惜不少专家学者因研究方向不同,对其具体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孟加拉民族是南亚古老的民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1971年,历尽千辛万苦的孟加拉才独立建国。我国多数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献历史久远,没有区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理名称,而统称为天竺国。天竺国高僧沿途传播佛教的故事在我国佛教界广为流传,有的文献还记载了高僧的名字、但很少有人能区分这些高僧具体的天竺国居住地。

出访之前,哈斯娜曾翻阅孟加拉有关文献,数年前,她还寻访过喜马拉雅孟加拉一侧的佛教遗迹。哈斯娜说,孟加拉高僧们为传播佛教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丝绸之路给南盟国家带来了繁荣和发展。途中,哈斯娜不断宣传和介绍孟加拉高僧不畏艰难、翻越喜马拉雅山传播佛教的故事。她还向中国学者说出了孟加拉高僧的名字,但人名根据音译,又经来回翻译,差异很大。

哈斯娜访华一年后,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中孟联合考古队的中方队员,在喜马拉雅山孟加拉一侧,现场考察孟加拉高僧遗址,了解了早期孟加拉高僧对佛教传播的贡献。这条消息进一步证实了哈斯娜的观点。

(四)探索丝路到尽头

访问马上就要结束时,哈斯娜和儿子阿曼已经登机,即将回到他们的家乡,我坐在机场,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一路上,我从哈斯娜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除了知识渊博、反应敏捷外,最令我感动的是哈斯娜勤奋好学、不辞劳苦、入乡随俗的精神。

记得戈壁滩上,哈斯娜一再要求汽车往前、再往前,希望能看到当年丝绸之路上的车毂痕迹。西出阳关,荒无人烟,一望无际,远处风化的烽火台依稀难辨。

毛杜德夫人与遗址区游客交流

 

返程途中,哈斯娜走进遗址保护工作人员的生活居住区。经过几十年的耕耘,在沙漠中的居住区已经成了一片小小的绿洲。远处的凉棚上挂满了香瓜,脚下菜地里的小白菜、豇豆长势喜人。哈斯娜一边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瓜果,一边与他们攀谈,询问保护工作情况。

一条小溪流过戈壁滩,哈斯娜不顾炎炎烈日,快步走到溪水边去寻找。回来时,她一边擦着汗水,一边向我们展示她在溪水边发现的美丽石块,说要带回去,因为这是丝绸之路上的纪念。辛苦了一天,晚上,哈斯娜依然兴致勃勃、精神饱满,与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一起庆祝中秋,一起游艺赏月。

最辛苦的路程是云南茶马古道。马帮驮运茶砖、盐巴的泥石山路,山高地险、碎石铺地、行进艰难。沿途考察了几个驿站遗址,哈斯娜还想再往前行。后来,我们走进一个古老的小镇,一个保护修复较为完好的驿站遗址。楼上是马帮客住所,楼下是拴马槽。门外,沿着石阶往山里走,路越来越险,马蹄在石阶上踏出深深印痕,显示出当年的艰辛。哈斯娜坚持要在这样的路上来回亲自体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