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院音响设计及调音
由三位演奏家伴奏的名为“Life”的舞剧在Drama Theatre(戏剧院)中演出,这三位演奏家分别使用打击乐、BeatBox、DJ、BeatBox及小提琴。
调音师将每排并列的五只音箱两边的两只作为L、R,中间三只作为Center(Mono),前方五只再配以两侧的L、R音箱。观众席中部补声音箱同前排分配L、R。他将所有音箱都做延时,延时到舞台后方(Up Stage),因为演奏家的位置在那里。全频与超低的延时他使用了系统做好的延时量。
另外,调音师通过在棚里录制好的分轨素材进行预调音,可先实现音色、混响的调整,等演奏家及乐队来了再做平衡的调整。这样就非常节省时间。
演奏家前方的FB音箱在有舞台返听Sidefill的情况下一定要给够量,让SF感觉只是一个空间感,而SF真正覆盖区域的演员要听得真切,SF的声音要刚刚能够压住外面PA打出去反射回来的声音。容易啸叫的乐器建议使用耳机返送,但同时FB音箱也开着,补身体震动的感觉,特别是中低频。
需要特别多细节的打击乐,尤其是用手直接进行接触、敲击的乐器,建议使用接触式话筒,例如AKG的C411。
独奏家与悉尼歌剧院合作演出
美国的三位独奏家(分别使用两把小提琴和一把Double Bass)与悉尼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了一场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Bass不仅使用了DPA4099B,而且使用了接触式话筒,笔者猜测为B-Band接触式话筒(Pick-up System)。
这场音乐会调音特点总结:
◆ Bass的LowCut到105Hz,底部的东西由乐队Bass部分补充,自己的直达声的低频能量足够,也可以避免啸叫。
◆ 小提琴的LowCut和HighCut,根据自己对于声音的追求去做。对于三个独奏家的摆位来说,Bass在最中间,两个小提琴分在两边,调音的声像也有所分开(基本在十点和两点位置)。
◆ 设置一个Hall的人工混响,Pre-Delay在15ms左右,Decay在850ms左右,其目的是用混响改变音色,让声像听上去不那么窄,同时,在独奏家强奏的时候不会由于声压级太大而感觉声音太跳到前面来。
◆ 压缩器的比率用得比较大,有点趋近于限制器,但阈值设置较高,只是控制峰值的动态。扩声音量偏小,给人仿佛没有加扩声,比较能够与乐队融合在一起。
歌剧厅的音响设计及调音
第四个实例为歌剧厅《图兰朵》的音响设计及调音。下面各图为乐池乐队扩声及录音话筒摆放情况。
歌剧院的调音师用这些话筒来进行分轨录音,为后面的虚拟彩排做准备。同时,也使用这些话筒对整个乐团进行拾音,以发送返送声音给舞台的声乐演员。使用的话筒均为心形指向性电容话筒。
收获
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理念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悉尼歌剧院的实习经历给我在国内的工作带来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我在悉尼歌剧院的收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对自然、松弛、平衡的声音的追求
在舞台演出中澳大利亚团队不会把现场声压级调得特别高,通常在最高潮的时候也就达到95—100 dB,调音师将自己对声音的认识与创造加入到整个Live Sound中去,追求自然、松弛、平衡的声音。在声学条件特别好的场地内,作为音响师,首先要聆听不加音响扩声时靠音源本身的强度产生的直达声和反射混响声的情况。如果声音不能满足听众的需求,需要借助电声时,仔细地调整扩声信号与音源本身信号的比例,最终实现一个声音的混合,这个声音的混合不仅仅是对原有声音在音量上的加强,并且应该还原音源本身的声音特性,并略加美化。
◆ 工作沟通技巧
在交响乐配乐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中,调音师通过iPad无线网络连接调音台,通过控制软件,实现了站在演员Foldback音箱旁边完成Monitor的调音,随时与演员进行沟通。他利用这一功能,也可以灵活地往来于舞台上下,随时听取艺术监督的意见。
另一方面,悉尼歌剧院的音响工作人员通常会分成几组,组内的成员有预先的工作分配,大家在同一时间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另外,组与组之间的交接也十分顺畅。
◆ 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管理理念
通过在悉尼歌剧院三个月的访问工作,我对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工作和利用先进理念进行人员设备的管理感触颇深。这些对我回国之后的工作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我团大型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及其姊妹篇《又见国乐》演出对舞台音响的要求极高。除了常规的对于音响系统的要求以外,这两场演出都要求同时使用至少48路有线话筒以及至少80路的无线话筒,三张大型调音台同时操作。在该演出首演时,笔者及率领的音响团队需要3—4天才能完成装台工作,因为要协调以及衔接各个团队成员的工作,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场面也通常很混乱。经过思考和整合工作方法,到全国巡演期间,我和团队成员可以实现在2天内完成所有工作。而在结束此次实习之后,我将学到的一些科学方法及管理经验进行大胆实践,将原本需要至少2天的装台工作缩短到4个小时左右,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 全能型人才作用重大
另外,我团在2015年12月于美国进行《又见国乐》巡演时,作为中美联合音响团队的Supervisor,我不仅要管理、协调、监督中方的音响工作人员,还要做出双语的工作流程表、音响设计图、人员分配表等前期案头工作,并且要全程监控中美联合团队的工作。没有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这次实习经历,我不会如此顺利地完成这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