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感想
开展交流活动的必要性
这次交流涉及的专业内容还有很多,开放服务、文献保护、书库管理、人性化管理、图书馆职业教育、文化中心建设、空间再造等等,不胜枚举。通过交流,我对俄罗斯增加了了解,修正了很多认识误区,甚而完善了我的世界观。
尊重历史,理性传承,这是俄罗斯及其人民独特而又自然的集体智慧选择,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创建于1862年,1924年正式定名为俄罗斯列宁图书馆,1925年更名为苏联列宁国立图书馆,1992年改称现在的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恢弘壮观的主楼始建于1928年,跨越战争时期到1958年才终于建成。当时的楼体镶嵌的列宁图书馆的馆名,依然保持原貌。1970年代使用的索书单气压传送系统的管道穿行于走廊里、书库中,这个昔日明星坦然面对今日电脑越来越猖狂的霸主地位。还有在目录柜之间穿梭忙碌或伏案记录的馆员身影,对老楼帕什克夫宫殿进行的保护性使用,还在运行的产于50年代的老电梯,不一而足,随手即是,举不胜数。真无愧于谢拉为图书馆下的定义:图书馆是社会记忆的装置。
走上街头,列宁的雕像不时出现眼前;走进地铁,斯大林的语录竟然与讲述历史、民族故事的壁画一同映入双眸。文化学院墙上镶嵌着苏联时期的徽章,斯大林时期建设的莫斯科大学主楼被津津乐道,俄罗斯国庆日市政府大街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庆祝活动,这一切无不彰显俄罗斯理性的历史观和博大的世界观。
在莫斯科期间,听俄罗斯同行讲述最多的就是卫国战争的故事。男馆员赴前线参战,女馆员保证战争期间持续开馆、工作的同时护理伤员、保护图书馆建筑与文献免遭毁灭,战后图书馆被国家授予最高荣誉—列宁勋章。说到这段往事,她们的表情神圣、庄严而自豪。
文化学院博物馆的展架,更是承载着卫国战争那满满的记忆。当时这里被作为战时医院,学院师生纷纷到前线参战。知名教授作为指挥官立下赫赫战功,战争结束回学院做图书馆系主任直至退休,著有《苏联图书馆史》和战争回忆录。学生志愿去前线参战来不及通知家人,家里会收到一封印有斯大林像的信,感谢父母养育了优秀儿女。
总之,在莫斯科期间,处处时时都能感受到人们对卫国战争参战人员的敬仰,正如无名英雄纪念碑那永不熄灭的圣火,令我动容,发人深思。
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在莫斯科工作期间,我下班之后与汉语学习班的馆员一起学汉语,跟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也因此获得了“学生”的邀请和帮助,以“非官方”交流方式完成了抄本与手稿部的工作。
主动要求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为馆员做了题为“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的情况介绍,加深感情,建立对话空间。
学习站在客观公立的立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用对方懂得的表述方式,进行彼此对话,切不可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自说自话。只有这样,方能实现交流预期,达到交流目的。
短暂而完美的人生旅程!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消化理解,沉淀提纯,深层思考,分享升华。这次赴俄交流内容意义非同一般,笔者受命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以《俄图纪行》为题对全体馆员做了2个小时的分享,得到同志们一致好评,受到广泛关注。现有4个图书馆邀约在9月份到馆进行汇报。我想,这短短一个月的精神盛宴将化成阳光与空气,与我未来的工作生活无法分割。此次交流,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项目搭建了一个高起点的平台,对中俄文化交流项目的后续进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与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