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金。由画廊、博览会、拍卖行的私人品鉴等促成的艺术品销售,以及委托制作和商业合作,是大部分艺术家的正常收入来源。另外,经由专业委员会评审,由基金会或行业机构以项目资金或奖励的形式进行直接的资金支持,是艺术家获得艺术创作和生活所需的另一个资金来源。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EA)、纽约艺术基金会奖助金计划(NYFA Felloship),古根海姆奖助金计划(Guggenheim Fellowship)都面向艺术家个人提供项目资助或奖励资助,在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专门设有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按照年度和项目类别,向从事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剧本、作曲、编舞的个人艺术家提供10至20万元不等的项目资助。另外,也有机构通过奖项的形式向艺术家发放奖金,如Hugo Boss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合作的每两年一届的艺术大奖(Hugo Boss Prize),不设年龄和国籍限制,向获奖艺术家提供高达10万美元的现金奖励,并提供在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展览的机会,以鼓励他们的艺术作品为当代艺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两年一度的Hugo Boss大奖颁发给黑人女性艺术家Simone Leigh,其作品以“黑人女性主体性”为主题,关注于重新调整并塑造当代社会的过时权力结构,并被评论家认为“正在推动一场黑人女性被公认为审美领袖的文化变革”(图片来源:Forbes) |
2.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一个相对宽泛和抽象的概念,既包括上述评选和奖项所给予的荣誉,也包括艺术家通过展览和推广所获得的学术定位和学术认可。艺术虽然在某些时刻呈现出集体的狂欢,但归于创作,大多还是艺术家孤独求索的过程。来自社会的认同通常会超越物质而进入精神层面,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对于艺术家来说,学者和批评家对艺术家创作鞭辟入里的分析,获得策展人和美术馆的邀请参加展览或是艺术项目,以及媒体对作品和展览的报道,观众的审视与思考,对艺术家来说都是对其艺术创作的肯定,而经由同行和专家评选而出的奖项和奖励,更是对其职业生涯的认可。
3. 激发创作。也有众多机构在“名利”之外,通过驻地创作、艺术教育、座谈研讨、艺术家对话,以及一些空间、剧场的实验艺术项目,小范围的试听会、朗诵会等等,为艺术家提供了不同层面的创作机会和开放的讨论环境,以激发灵感,刺激创作的生成。
在纽约艺术基金会工作期间整理发布的月度全球征集和驻地项目 |
4.其他。从事艺术家资助和扶持的机构和组织也在积极探寻新的方式,以支持艺术家创作、成长和艺术作品的传播。例如,上述提到的纽约艺术基金会的财政支持项目(Fiscal Sponsorship)和艺术家培训项目(NYFA Learning),意在提升艺术家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中国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在资助创作经费之后又对作品成果给予二次推广;基金开设的艺术人才培养类资助项目,以提高艺术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引导、鼓励、支持艺术单位和机构提高培训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也有一些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将目光投向小众群体和细分领域,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丰富了艺术家支持的维度,在服务艺术家的方式上提供了新的借鉴。例如,纽约Fountain House画廊自194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艺术家之间建立社群,“为会员艺术家在竞争激烈的艺术世界中取得成功提供所需的资源、培训、灵感和支持”。又如Joan Mitchell基金会自2007年以来持续开展艺术家遗产管理方向的研究,近期发布的《创造持久遗产:视觉艺术家的遗产规划指导手册》是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后续还将发布指导手册的律师版本,开拓社会服务艺术的又一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