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从“参观”到“参与”——以展览为核心,建立博物馆与公众的对话体系

2019-03-13 14:37:30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展陈的艺术性也是自然历史博物馆设计的一大亮点,不仅这些带有历史意义的玻璃展柜是一件件艺术品,博物馆还源源不断地想出保持已有的美的新方案。让观众走进博物馆,除了感受藏品所带来的震撼以外,还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之中。这里不仅有大量裸展的大型动物骨架,以及按1:1比例制作的动物标本。对于小型的展品特别是昆虫类,则以大尺寸来展现原本“不显眼且极其细小”的事物,它们或被置于展柜顶部,或被置于墙面,或悬挂于空中,让寂静的远古标本瞬间充满了动感与活力。

互动项目的设计则是博物馆的另一大亮点,其内容设计均十分巧妙,很好地将知识性与参与性相互结合,主要分为三类:第一,影片与场景结合展示,比如在讲述猛犸象的生存环境时,则在以猛犸象毛皮和骨骼搭建的帐篷中播放视频,在介绍猛犸象的同时又突出了猛犸象与人类的共存关系;第二,影片播放与专业人员阐释相结合。如展厅内的天文馆,每天定时播出不同内容的影片,其中之一便是以大型球幕投影的方式,将远古时期自然宇宙间星空的变幻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重要展品结合起来进行讲述,同时,通过专业人员的现场实时讲解,让观众从自然、历史两个角度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整体把握;第三,互动式多媒体设备。展厅内的许多多媒体互动设施均操作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恐龙馆内,以考古发掘的形式,通过发现的恐龙不同部位的骨骼,最终拼凑出完整的恐龙骨架。

重视宣传与教育,建立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平台

在博物馆的陈列中,考虑到内容与形式设计的协调性,以及逻辑线条的清晰,往往不可能将所有的相关知识都呈现给观众。因此,我们需要展览之外的更多延伸空间,来帮助观众获取更多的额外信息,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让观众了解到博物馆想传达的价值理念,以及增加博物馆与公众交流对话的机会。

找准观众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保证宣传取得良好效果

Dr. Kern曾告诉我,在维也纳,人们习惯于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因此本次史前文化展厅的改陈,博物馆在宣传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展览开幕前一个月左右,每周在报纸或杂志上推出专栏,介绍展览相关内容或采访文章;第二,展览开幕前一个星期左右,举行重量级展品的新闻发布会,并请到奥地利主要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现场报道;第三,展览开幕当天下午,举行展览开幕新闻发布会,向公众介绍展览亮点;第四,展览开幕前,邀请各大旅行社等相关机构提前参观;第五,开幕后,陆续邀请各大学校老师、通过网络筛选出的博物馆之友等前往参观。此外,维也纳各大博物馆都会放置相关宣传折页,地铁站、公交站以及街道的海报也会张贴大幅的展览海报。

以观众为中心,对观众群体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推出不同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针对不同受众推出了不同的宣传册,不仅有面向广大普通观众的,还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各种手册。在少儿教育活动方面,则更加精细化,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设计了不同的社教活动,划分为3岁以下、3—6岁、6—12岁、12岁以上几个阶段,不同阶段活动内容均不相同,如3—6岁的少儿则以鼓励动手为主,6—12岁则会设计一些引导思考的环节,活动中并不强调对于知识的掌握,而是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以及多学科思维能力。对于成年观众,则有不同内容的学术讲座,专家引导的博物馆讲解等更加深入的活动可供参与。

博物馆讲解员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

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对讲解员的要求与考核十分严格,不轻易接受志愿者,以此来保证讲解的专业性。博物馆的讲解体系与方式与国内大部分博物馆有着显著的区别,尤其是在针对小朋友的讲解中,并不是简单的对展出文物及其历史背景的枯燥讲解,而是将互动、引导、现场阐释融于一体。在讲解过程中,会由展示内容引发出许多相关的提问,引导小朋友现场进行思考,同时将相关性的互动表演项目或游戏融入其中。通过看、听、玩的三维体验,让孩子领略到博物馆的乐趣。这对讲解员本身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在讲解过程中能游刃有余,同时还需要跳脱出专业的框架束缚,激发观众对历史问题的更多有趣思考。

让观众不仅能看到博物馆的“台前”,也能了解博物馆的“幕后”

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博物馆的“幕后”工作充满着神秘,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博物馆的工作十分“清闲”,就是藏品整理之类的。因此,要消除观众长期以来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就需要通过长期的活动让博物馆的工作更加透明化,让更多观众能走进博物馆的“幕后”,感受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在这方面,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长期以来,都将博物馆部分库房区以及文物修复区向观众开放。很多观众通过参观表示,我们所看到的通常都是完整的文物,但殊不知一件文物的修复甚至会耗费好几年的时间,修复人员所付出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也加深了公众对博物馆工作的理解。

当今社会,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吸引观众,沉闷专业的展板文字、缺乏创意的展览设计、“背书”式的讲解以及形式主义的教育活动,已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博物馆来说,苦心设计的展览理念、主题和内涵不能得到准确传达,高冷的专业门槛加深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隔阂,丧失的不仅仅是观众,而是社会公众对于文化探索的热情。博物馆并非只是与“物”打交道,而更多的是与“人”建立联系,搭建好历史与现在的桥梁,让博物馆对于公众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参观、看展览而已,而是一个可以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可以激发无穷想象、可以平等对话、可以主动“参与”,可以历经数百年仍充满活力的地方。

上一页 1 2 3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