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从“参观”到“参与”——以展览为核心,建立博物馆与公众的对话体系

2019-03-13 14:37:30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深究内容与形式,设计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载体

观众参观博物馆,都希望能获得很多不同的感官体验,了解到更多新鲜的知识和信息,但博物馆不是学校,不是传授知识的课堂。因此,在做展陈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如何能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通过精心的内容形式设计、清晰的逻辑线条以及各种互动参与设施,搭建好起观众与博物馆交流的载体,让展览富有活力,让博物馆变得更加有趣,让观众本身也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充分认识策展人与组建策展团队的重要性

展览最终的成功与否,策展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史前文化部的改陈工作中,由Dr Kern担任策展人,他除了是史前文化部的部门主任,其本身也是一名考古学家,在博物馆有着20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本次展览中,他要对展览的各个环节,包括从前期谈判、调研、构思、设计、挑选展品到后期讨论撰写内容大纲、展品布展、宣传、编辑出版书籍画册等一系列工作,严格把关负责,同时,一名有经验有相关学术背景的策展人,也是展览知识性与学术性保障的基础。

在展览前期构思阶段,Dr Kern组建了自己的策展团队,如何保证展览能最终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除了以学术为支撑以外,还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阐释。因此,本次的策展团队主要涉及到史前文化部、展览教育部两大部门,主要包括研究员、社教活动人员、文物修复师、设计师,交流部则负责宣传工作,需要随时与策展人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展览进度以及展览内容。此外,所有的研究员还需要同设计师一起进行展览设计,布展期间每天都会在展厅里与设计师和布展人员一起工作,以确保展览思路以及展示意图得到充分体现。策展团队的主要指挥者和决策者就是策展人,馆长一般不干涉具体工作。

本次史前文化展厅的改陈工作从前期构思到完成,总共花费时间约3年左右,从策展到布展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过程,不仅在策展前和策展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布展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精细化、科学化操作,并最大限度地做到从展品本身进行思考,兼顾知识普及与专业研究方面。

从内容上考虑如何与观众建立联系

博物馆的参观对象范围十分广泛,既有专业人士,又有大量的普通观众,因此,博物馆办展时,需要平衡专业性与普及性,在展览之中寻求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大众主动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社会使命。策展人在进行展览整体构思时,便始终有着一个理念:博物馆不是第二所大学,因此我们并不需要向观众讲述多么高深的考古学、历史学知识,而是希望做一个让观众喜爱的展览。

在内容大纲的撰写上,以本次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史前文化展厅的改陈工作为例,撰写内容大纲的每位专家都在相关领域有着多年的发掘与研究经验,在本次策展中,他们每人对应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内容策划,从每一件展品的挑选及布展到对应的展板内容及器物说明都由他们亲自完成,从而在对展品、文化都十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对展览内容把控的游刃有余。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学术性与普及性之间的巨大鸿沟,考古学家习惯于对各种考古学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但却并不擅长于将其向公众进行传递。因此,他们负责提供相关的所有基础材料,包括展板文字,他们也仅提供初稿(每块展板根据内容提供几百至一千字的基础文字)。而将考古学语言转化成观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文字,则是专门请博物馆展览教育部来完成,这也是博物馆一直以来做展览坚持的惯例。

在展板文字的撰写方面则需要经过三道工序:首先,由考古学家提供所有相关基础材料;然后,由展览教育部的Ms Ott将其进行提炼、压缩、转化,确定文字初稿;虽然Ms Ott已经在博物馆从事社教活动多年,但她本身也是一位考古学家,所以在文字撰写部分的最后,她还会再请展览教育部另一位同事对文字进行阅读与校对,针对文字中的专业术语再次进行转化,以保证文字内容对应于普通观众的可读性。整个展览的文字撰写工作历时约一年。

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在展览中体现出对普及性与学术性的兼顾呢?这就需要在内容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本次展览在展板内容上分为A、B、C级说明文字,A级为每个内容主题的总述,B级为该主题下每个展柜中一个小的展品组合的总述,C级为每件器物的说明文字。在展览中也会体现出博物馆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通常会标注有“NHM Research”的字样。对于某些特殊展柜中的器物,则会以多媒体中的文字或视频等形式帮助观众进行拓展阅读。而在文物展示方面也有三条展示线索:大部分文物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展示,把握住展览的逻辑主线;珍贵文物如维伦多夫维纳斯、馆藏金银器珍品等则单独开辟展示区域集中展示,突出其神圣与高贵;挑选各个历史阶段典型器物集中展示,既突出了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又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同时,也帮助观众更清晰地掌握人们的历史发展线索。而在基本陈列中,博物馆不仅精心为观众挑选出展品中的TOP100,同时还注重建立展示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多层次展示内容的提供,也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观展需求。

在形式上思考如何提升观众的参与感

展览的形式设计往往能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因此,好的展览内容再加上形式的呈现与烘托,便能更好的突显展品的文化内涵,让观众能更直接、清晰的理解展览的精髓,这就需要策展人在构思时对内容与形式有着整体的把握。Dr Kern曾告诉我,在这个展览开始前,他就已经对展览的形式设计有了考虑,一方面,要保持博物馆的一贯传统,继续沿用已经使用100多年的木质展柜,既凸显了博物馆的特色,又与其他展厅保持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空间与展柜里体现出创新性,用丰富的色调、多彩的画面、新增的大量场景和多媒体设施,以及灯光改造和整体展示体系的改变,来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示体系中,内容与形式设计得到了完美结合。丰富的藏品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特色之一,但博物馆却不可能将3000万件藏品都一一展示给观众,因此,博物馆主要采用了密集式陈列的方式,将一件件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摆放于透明玻璃展柜中,而对于部分精美展品则在一旁提供计算机数据库供观众查询完整信息。此外,在展厅中还为观众提供可供触摸感受的展品(不易损坏且价值不高),让观众可以通过感官、触觉等多种形式来认知藏品,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