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立足亚洲,展示亚洲多元文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收藏与展览体系

2019-03-11 09:24:31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云南省博物馆 邱玮

新加坡是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与第二通道等两座桥梁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自古以来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作为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是一个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族群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zations Museum,简称ACM)是新加坡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是一个展示新加坡多元族群历史与亚洲文化多样性的博物馆。新加坡人认为:“我们的先辈,不只是把他们有形的所有物带来此地,同时,他们原有的信仰、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也都随之而来。”由于来自亚洲不同的族群和文明是新加坡的文化根基,因此在多元文化共存之地的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从建馆之初就确定了博物馆的定位和使命是“立足亚洲,展示亚洲的多元文明”。

现位于新加坡河畔的亚洲文明博物馆主建筑,曾是皇后坊的新加坡文物馆原址,这座三层楼的博物馆在2003年2月3日开馆,主要展出东南亚国家、中国、印度和西亚各国的文明。位于亚美尼亚街39号(道南学校旧址)的土生华人博物馆(Peranakan Museum)是亚洲文明博物馆的分馆,该博物馆以“峇峇娘惹”(土生华人)生活点滴以及土生华人所创造的文明为主题,展示了新加坡的文化根基。 

立足亚洲,以呈现多元文化为使命的收藏与展览

1、ACM的收藏体系

ACM的文物收藏覆盖亚洲各地。ACM最早的馆藏由殖民地时期的莱佛士图书和博物馆继承而来,主要的收藏是来自东南亚的民族文物,以工艺品、工具、用具、武器、马来地区以及其他东南亚族群的服饰为主,也有少部分中国藏品。20世纪90年代是ACM藏品补充的另一个黄金时期,唐代沉船(黑石号)发掘的约八万件文物成为ACM的重要收藏,同时补充了大量西亚、伊斯兰地区、南亚的藏品。这些藏品为ACM奠定了基础——展示来自亚洲各地的不同的族群和文明。通过从海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的收集、捐赠、购买,ACM成为全球亚洲文明收藏最完整的博物馆之一。

2、ACM的展览体系

ACM的展览展示了从新加坡到整个亚洲的文明线索。数年来,关注多元文化传播与交融的主题始终贯穿于ACM的展览中,成为主要展览基调。策展人通过内容和展品的搭配在主题上、细节上直接或间接传递这个主题,帮助观众建立起亚洲文明和亚洲文化圈的概念,并了解文化的多元样貌。

第一层次:新加坡人的由来——Peranakan Museum土生华人博物馆

位于亚美尼亚街39号(道南学校旧址)的土生华人博物馆(Peranakan Museum)是亚洲文明博物馆的分馆,该博物馆以“峇峇娘惹”(土生华人)生活点滴以及土生华人所创造的文明为主题。土生华人博物馆于2008年4月25日重新对外开放,馆内展出的超过1200件的文物,除了小部分是土生印度人文物,其他主要是土生华人文物。展览通过陶瓷、服装、塔形盘、金吊篮、珠绣等文物展示土生华人这一族群的渊源、婚姻、服饰、宗教信仰、公共活动、饮食文化与节庆等。部分文物原是名声显赫的土生华人家族所有,包括陈金声、叶亚莱、颜永成的后人。

展览1“起源——我是谁?”(Origin),阐述了“Peranakan”土生华人的概念,在展示文化认同的层面,采用了一组土生华人的肖像贯穿展线始终,并在每个微笑的肖像下方写上一句受访者所说的话。这样的呈现方式让土生华人通过笑貌和话语形象鲜活地站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触摸到新加坡的先民,并与当下的“新加坡人”这一概念产生连接。

展览2“婚礼——12天后成婚”展示的是土生华人的婚姻习俗,通过衣饰、器物、家具和器物摆放的局部场景对隆重的婚礼仪式逐步呈现,让观众感受传统中华文化在这一群体中根深蒂固的存在和传承。

展览3“语言和时尚——好听的和好看的”展示了土生华人受到东南亚文化影响的语言和服饰的时尚变化,通过互动体验设备可以试听土生华人的语言。

展览4“宗教信仰——祖先与众神的世界”展示了土生华人多元的宗教信仰体系,佛、道、祖先崇拜和民间信仰,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和供奉来寻求庇护,其中死亡和追悼仪式是最重要的祖先信仰体现。在这个部分,Peranakan Museum大胆尝试还原了一个灵堂的场景,包括遗像、棺材、供桌及所有场景细节,让观众有参加葬礼的身临其境感。在通常的展览中,由于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葬礼和死亡一直是简化的部分,常常仅用展板简单陈述。但其实葬礼是最重要的人生礼仪,也是传统民俗和信仰观念保留最多的仪式,场景式的还原展示方式给观众带来很大的视角和内心冲击,也因此成为整个展览的亮点之一。

展览5“公共生活——与众不同”。许多土生华人在19、20世纪的东南亚经济贸易、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以新加坡的开拓者Tan Kim Seng和Lim Kim San为代表。

展览6“饮食和盛宴——荣耀的食物”展示土生华人的饮食习俗,粉彩瓷器是他们所钟爱的盛放器皿。在展示方式上应用了几个场景复原,还原了当时土生华人家庭使用的厨房、橱柜、供桌上的器皿摆设和家长的寿宴,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当时根据饮食习惯制作出的各种器皿,以及日常、盛宴的饮食习俗及礼仪。

展览7是一组老照片展,通过一组老照片展示了早期土生华人的生活和家庭,也让观众了解当时的服饰、建筑等和时代背景相关的内容。整个展览以当代土生华人的肖像开篇,通过历史、文化的完整展示,以早期土生华人的肖像结尾,回归祖先和历史,使过去与今天相互呼应,一脉相承。

第二层次:以新加坡为中心之一的亚洲海上贸易——“海贸时代:东西交汇”

唐代沉船专题展:1100年前,一艘载满瓷器、金银器等珍贵货物的阿拉伯商船从广东港启航,沉没在苏门答腊海域的勿里洞岛附近,直到1998年这艘沉船才被发掘整理,约八万件唐代沉船文物成为海贸时代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海贸时代:东西交汇”讲述了海上贸易的故事。故事开始于9世纪,和唐代沉船展相呼应。上千件瓷器、金银器展示了印度洋贸易的辉煌时代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交流与交融。几千年来,亚洲不同的文明通过贸易交流、交融和相互影响。这部分的很多展品都展示了全球各地的贸易需求和各地不尽相同的品味和喜好,人们对异域之物的狂热追求,新材料、新工艺不断被用于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第三层次:亚洲的多元宗教信仰体系——“信念与信仰”

展览的第二个层次展示了在繁荣的亚洲海上贸易基础上形成的各地多元文化样貌,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播和交融,展线围绕信仰和宗教体系展开,包括佛教、印度教、中国士人精神几个部分。

古代宗教篇展示了亚洲不同的信仰系统,这些信仰通过海陆线路在亚洲地区的传播,以及它们在所到之处的本地化进程。通过展示雕塑、绘画精品和宗教仪式用具追溯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跟随贸易线路从印度到中国以及到东南亚各地的传播。

中国士人篇展示了几个世纪以来士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人们将那些精通诗书礼乐、琴棋书画的人奉为士人,尊崇儒雅之士。

第四层次:亚洲文化艺术精华展示:纺织与陶瓷专题展

“材料与设计”展示泛亚地区不同的纺织技术,包括印度贸易纺织品、东南亚扎染、中国刺绣等,以及古代男女服饰的时尚与潮流、中国贵族和官员所穿着的礼服、东南亚地区优雅的围裙装束。

“陶瓷”展示了从出土陪葬到宫廷御用的各类瓷器。通过文物讲述了瓷器的制作、使用、贸易和历史价值,并包含一个欧洲人狂热喜爱的福建德化窑瓷器的特展。ACM同时也是世界上瓷器收藏最精美的博物馆之一。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