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从历史的荣光中走向未来——德国国家瓷器博物馆工作交流报告

2019-02-28 13:47:32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笔者参与的另一个教育项目是针对五年级的学生,大约30人参加,分成两组在博物馆的教室体验黏土特性与制瓷工艺。教室设备比较齐全,设有成型教室和彩绘教室,按照课程的特点配备了相应的制作工具。每间教室约为35㎡,一般容纳15人。学生们分成两组,一组在成型教室里主要了解瓷器材质的性能,以及瓷器如何塑造。这里有一台压坯机,孩子们在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指导下,排队在压坯机上压制杯子。另一组则在彩绘教室体验黏土的特性,并通过各种工具使黏土形成不同的肌理形态。老师鼓励孩子们发挥创造力,尝试采用各种材质的工具,运用不同的手段塑造形态,学生们创造性的想法都会得到鼓励。

国家瓷器博物馆除了常规的教育项目外,还积极开展欧盟地区的陶瓷教育项目。如自2015年开始,由该博物馆主导的名为“烹饪黏土”的教育项目,激发人们亲近陶瓷,把黏土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项目研发的目的是:食物和黏土都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人们采用陶瓷锅具烹饪食物,并通过陶瓷餐具分享食物,在餐具和食物中就能获得文化认同。因此通过黏土的媒介,让人们享受陶瓷黏土的乐趣,感悟多元文化的丰富。该项目设计了7个“食谱”,适合不同的年龄和群体,可根据教室、画廊、工厂等不同的场所,开展此项教育项目。该项目邀请了艺术家、教师、画廊经理,以及陶瓷爱好者共同设计适合7个“食谱”的工具包。目前,欧盟有几十家机构,如博物馆、学校、协会等同时开展了这项教育项目,并借助“烹饪黏土”的教育项目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机制。

德国极其尊重传统文化遗产,在保护文化传统的同时,更重视对历史的反思,对于传统,不是一味的尊崇,而是以历史的观照,更理智地选择走向未来的道路,因此,在所有的教育项目中,都能感受到传统作用于当下的延续性,不会专注于历史的过去,而是寻求创新的动力,立足曾经的传统,展望未来的发展。

工作交流的一些启示

德国工业遗产博物馆,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尊重历史的责任使然。在工业遗址上建立的博物馆,重视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科技和文化的挖掘研究。展览内容设置往往选取科技文化史作为展陈重点,并且配合大量的现场演示和试验、互动体验,以及生动而丰富的参与活动。从其实际功能发挥上看,工业遗产博物馆不仅是研究传播知识的文化场所,也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各种活动,吸引民众的参与。德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从18世纪的手工作坊,到19世纪工厂遗存,通过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以及博物馆的生动事例,告诉后人,这些曾经的生活、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发展。

某一行业的式微并不意味着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消失,而是成为某个历史的坐标,无论是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其文化影响依然会在每个时代发挥作用。在历史与当下的对照中,客观审视社会变迁,找寻文化归属与认同。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当下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德国众多的工业遗产博物馆都在践行这样的理念,并以一百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证明了它们对社会的贡献。

在博物馆工作期间笔者除了体会和感悟,更重要的是获得的思考和启示。

一是可持续的保护理念。在保护的基础上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文化遗产保护要与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与生活方式结合起来,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文化遗产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应当注重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存,强调文化遗产的推广。文化遗址是历史的见证物,具有特殊意义的实物是史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统一体,特别具有保护价值,需要将其纳入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规划当中,保护那些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

二是体验式的文化教育。社会教育是知识启蒙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体验式的教育让人产生直接感知,建立人们与历史文化记忆的勾连。德国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教育被视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并把教育品质作为衡量博物馆品质的重要指标。除了政府部门对博物馆的教育有一定的考核要求外,博物馆自身也注重教育项目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以满足公众对于社会教育的需求,其教育功能甚至高于为专家学者提供学术研究。博物馆的知识教育不是采用灌输性的方式,而是把相应的知识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与学校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强调互动与体验,鼓励启发人们的创造潜力。

三是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德国博物馆侧重社会服务功能,其不仅是历史遗产的证明,更是具有当代文化意义的公共场所,因此,强调教育传播,文化服务,保存文化记忆的同时,还要激发思想创新。保护传承中要理性反思文化遗产对当代的价值,挖掘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重构和转化,适应现代生态所需要的文化服务。与传统博物馆运作理念不同的是,德国博物馆在保护历史传统的同时,更在意当下文化价值,营造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播方式。

四是人才培养继承传统。建立人才传承长效培养机制,师徒制的培养是技艺传承的重要手段,厚植工匠文化,坚守工匠精神,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人才的培养工作。德国传统手工艺传习制度代代相承,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传统总能得到足够的尊重。行业协会和企业均建立了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制度,带有职业式的培养方式,具有规模化、制度化、体系化的特点,目的是保障高质量的人才储备,不仅传承了工匠精神和核心技艺,而且让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体现历史传承给予的文化底蕴,以及融入当下的创新活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先进的经验和做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文化遗产保护是建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的,并逐渐探索科学的保护机制。进入新时代,我国着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高的站位与目标,在保存的基础上使其得到转化,与文化创造同步共进,作用于当下的社会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