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以平凡造就非凡——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交流纪实

2018-11-19 17:28:34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拥有三层、近5000平米的展厅,设有长期陈列3个,分别为“迷人的博物馆藏品”、“庆贺时刻——现代波兰及欧洲地区的民俗艺术”、“事物的秩序——彼特·萨茨基的库房”。“迷人的博物馆藏品”是为庆祝博物馆成立120周年所策划的大型陈列,展示了博物馆在二战后重新建构馆藏品的艰辛历程和各种途径。展览不仅是对历代博物馆研究员、民间艺术家、捐赠者的缅怀与敬意,也反映了博物馆对于民族学藏品的征集范畴和博物馆历史、形象、定位等问题的反思。“庆贺时刻——现代波兰及欧洲地区的民俗艺术”是博物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展览。在850多平方米的展厅中,展示了19世纪以来波兰及欧洲各地宗教仪式和100余套传统节日盛装,数千件民间绘画、雕塑、面具、乐器、玩具、装饰物、仪式用具等珍品。这个融合了视觉、音乐和舞蹈的“大百科”式的展览,既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欧洲民间文化的绚丽多姿,也展现了波兰艺术家运用传统图案与形式探索民族风格设计的历程,唤起人们对波兰民族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关注。

 

比起长期陈列,临时性的展览更加灵活多变,是博物馆吸引观众、树立形象的关键。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每年策划举办临展3至4个,每个展览都像是一次民族学新观点的探讨。例如日前博物馆的重要临展之一是名为“贫苦的圣经——令人惊叹的非专业艺术家的愿景”,展览关注波兰农民和非专业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他们对于圣经故事的独特见解和奇特乖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展览所谓“非专业艺术家”是指在二战中受到刺激的一群精神病患者,他们具有艺术天赋和非凡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艺术被称为“原生艺术”(Art Brut)。这类艺术于1945年由法国现代艺术家让·杜布菲发现,而今成为欧洲民族学家关注的焦点。该展不仅用丰富的馆藏作品为观众阐释了波兰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更为了解这一特殊艺术创作人群的内心世界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2、体验渠道的拓展

新时代的展览策划是一种跨学科的尝试,即如何动用各种资源来讲好故事。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重视策展思路的同时,也侧重于让参观者亲身体验,从而对博物馆产生浓厚兴趣。

 

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博物馆三层的长期陈列“事物的秩序——彼特·萨茨基的库房”。2015年,博物馆别出心裁的在展厅中布置了一间藏品储藏室,将原本隐藏在幕后的“库房重地”和博物馆日常工作状态毫无保留的展示给观众。这一想法源自一位在博物馆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研究员彼得·萨茨基(Piotr Szacki)。“库房”货架上整齐有序的放置着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波兰人民用于农业、畜牧业、渔业、蜂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各种工具,货架旁还有多媒体影像,呈现陈列物品的使用方式、相关信息、图片档案以及影视纪录片。观众不仅可以从中捕捉到波兰乡村生产生活的变化,还可以像博物馆工作人员一样,利用展厅中央的工作台和电子触屏,按照藏品的名称、年代、分类号等信息查找每件作品的档案信息。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以了解民族志学者在收集藏品、进行田野考察时所使用的“秘密工具”,如调查问卷、现场笔记、学术报告和拍摄影像、照片所使用的摄像机等。一系列的互动

体验增进了观众对博物馆的了解,更为有识之士埋下了热爱博物馆工作的种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