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以平凡造就非凡——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交流纪实

2018-11-19 17:28:34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2018年正值博物馆成立130周年,同事们正在为此筹备一个馆藏木雕鸟类的展览。雄鹰、白鹳、鹈鹕等鸟类是波兰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人们赋予鸟类以各种民族学意义。例如白鹰是波兰国家的象征;雄鸡代表太阳;鹈鹕会在饥荒之时撕裂自己的胸膛,用鲜血哺育幼鸟,因此被欧洲人民视作耶稣的化身;白鹳繁殖能力强,寓意家国兴旺等等。随着对环境和自然关注度的增加,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成为民族学家关注的主题之一。这次展览选取了馆藏的战后波兰本土艺术品中的各类木雕鸟,以审视我们如何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谈论和思考鸟类及其承载的深刻涵义。策展人员根据这个主旨选出了近百件木雕作品。

 

为展览选取一个恰当、有趣且颇具民族学意味的题目着实费了大家一番功夫。经过反复斟酌讨论,展览名称最终定为“迁徙——不止关于鸟的展览”。“迁徙”是候鸟的季节性活动,也是人们观察鸟类的最佳机会。观众将以“鸟类爱好者”的身份进入展厅,并用悬挂在展台旁边的双筒望远镜来观看放置在高处的木雕鸟类作品和展览说明。如此新颖大胆的展陈方式,一定会给观众带来别样的观展体验。

 

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藏有来自中国的民间艺术品3000余件,涵盖剪纸、年画、服饰、面具、皮影、木偶、泥塑、陶瓷、漆器等,品类丰富,质量精湛。其中,清早期的西藏唐卡尤为珍贵,即使在国内也属罕见。另外,博物馆藏有两尊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大理石观音造像,雕成于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其基座两面刻有铭文,典藏部主任帕沃博士亲自拓印,嘱我鉴识。

 

博物馆建立了科学先进的数字档案系统,笔者在其中查找和翻拍了三百余张珍贵的民族学老照片。沃维奇(Łowicz)是波兰著名的剪纸之乡,笔者还跟随同事一起实地调研了当地彩色剪纸的历史及发展状况。

有水平、高质量的策展

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在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彰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策划出有水平、有质量的展览;如何利用好馆藏作品阐释深刻的文化主题;如何令展览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性?这些是摆在博物馆、美术馆相关策展人面前的重要问题。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恰在展览策划方面经验丰富,成绩卓著。

自2008年起,该馆以更积极的方式迎接未来。在馆长亚当·奇热夫斯基博士(Dr. Adam Czyżewski)的带领下,博物馆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方式,策划更适合民众参与的展览活动。此举成功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良好的参观印象让人们愿意经常进入博物馆。

1、策展理念的更新

纵观波兰的民族学博物馆,其展示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整体重构的环境中展现民间生活,如露天博物馆(SIERPC--Open Air Museum),另一类是在博物馆展厅内通过文化遗产的陈列建构民族记忆的缩影,如克拉科夫民族学博物馆。此外,还有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典范,如托伦民族学博物馆和沃维奇博物馆。而波兰华沙国家民族学博物馆摒弃了以上两种传统模式,他们不满足于创造“玻璃罩下保留文化遗产”的方式,反对用展览将观众与“他者”和“彼时”的文化隔绝开来,希望通过民族学的视角,阐释物与人的关系,探讨这些来自过去的藏品与今天变化了的社会现实的关联性。博物馆希望观众在解读展品和参与体验的同时完善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建构自己的文化认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