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美术馆建设中的公共意识——美国国家美术馆

2018-11-19 15:10:12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提供藏品超高清大图,便利专业研究和学术探讨

数字办公室除负责高清图片和电子画册的制作之外,还负责为馆内的保存修复部和公众提供超高清晰度照片——可以展示作品上细如发丝般的、肉眼不可见细节的照片。

艺术作品放置在电脑控制的动力画架上,非常稳定,他们采取的创新办法是保持灯光和摄像机的稳定,通过移动画架来给艺术品的不同细节部分拍照,大概每次只拍摄0.05英寸(1.27毫米),之后将这些高清图片拼凑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图片。研究者、修复师、出版商和观众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因为这种方法拍摄出的画面非常精微,可以任意放大,呈现艺术家的笔触和画法,发现甚至与作品面对面都无法观察到的细节。

研究者、修复师、出版商和观众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因为这种方法拍摄出的画面非常精微,可以任意放大,呈现艺术家的笔触和画法,发现甚至与作品面对面都无法观察到的细节。这部分图片也向公众免费开放。

美国国家美术馆使用高级设备通过稳定摄像机而移动作品拍摄藏品超清晰图片,这部分图片同样对公众开放

 

开放典藏空间,让观众与作品近距离接触

美国国家美术馆藏品主要聚焦于欧洲古典艺术和美国艺术,其中有108,388件版画和绘画作品。由于它们的材质易于损坏,不适宜长期光照,即使展览中有此类作品也需要经常轮换展出,加之临时展厅空间并不多,为增加开放程度,美术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版画和绘画藏品,观众可在专门的阅览空间近距离观察大师的作品。为更好地引导观众,美术馆同时还安排专业的学术、策展人员从旁协助,以便普通观众更好地了解作品。

学生仔细观摩艺术家作品

 

不断深化公共意识,拓展服务内容

除了藏品和电子信息资料外,美国国家美术馆还向公众和业内人士开放存有美术馆发展历史的档案室,公众预约后可在此查阅资料。同样开放的还有保存修复办公室、美术馆的冷水降温系统(通过降温后的水汽输送到馆内各个角落,来控制温湿度)、生产制作空间、商品库藏、艺术家资料室(各个历史阶段艺术家使用的颜料和纸张等)等等。对内的积极公开也是公共意识的在工作层面上的体现。通过这种展示,工作人员增加了对馆内状况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本馆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相互欣赏、比拼的良好风气。

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拓宽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他们甚至考虑到特定时段可能有空来美术馆参观的受众,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服务,例如为中午休息的上班族组织专业讲解,为住在附近的社区群体开设晚间特殊活动等。

 

公共意识的借鉴意义

美术馆的发展历程始终绕不开公共性。历史上针对古代遗藏等珍贵艺术品的收藏和保管机构数不胜数,但是只有在化“私”为“公”的过程中才催生了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公共性是博物馆的立世之本和基本理念,是其存在的重要根基和根本特性。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幸运遗存下来的宝贵财产,除了见证着现代人触碰不到的时代之外,更多的是为当下的人们获取知识和获得审美提供了一种介质,这也是它们穿越历史风沙留存下来的价值体现。因此,尽可能拓展观众,让最广大的人们感受到其艺术魅力,是实现藏品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美术馆对公众进行审美教育、辐射社会美育资源的功能体现。一味以保存藏品完好为出发点,虽可力保藏品的长寿百代,但却难掩它们“遗世而独立”的孤独寂寞。“用”与“护”,终归要尽可能地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电子化馆藏作品资源的共享方面,国际上诸多博物馆都已逐渐将馆藏国家作品的使用权交到观众手中。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2017年2月,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其收藏的37.5万件藏品的高清图像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荷兰国立博物馆提供免费高清图片15万张,盖蒂中心共享4000余张,2017年8月哈佛燕京图书馆将馆藏的4200部、5.3万卷中文善本特藏免费开放。网上公开资源的机构还包括美国的库珀·休伊特博物馆、丹麦国家美术馆,以及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等等。可以想见,这将是艺术博物馆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将藏品高清图片的使用权交给公众,是博物馆的一个创新战略,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开了版权壁垒,让高质量艺术作品更加便利地进入到公众生活,更加高质地传播艺术精品,同时增加社会和公众对美术馆的关注,从而为更便利地筹集资金增加了砝码。打破壁垒,资源共享,诚意服务,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值得称道的长处。

我国的故宫博物院已将186万件藏品的图像全部在网上公布,同时正全力将藏品的三维影像信息以及故宫的古建筑资料传入网络平台。中国美术馆也已将约万件馆藏经典作品的图片在官网公开,目前正在全力完成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项目,用专业艺术品拍摄设备对藏品进行文字和图像记录。

美术馆旨在传播美术作品对大众的审美价值和影响力,使其深入地参与民众的社会生活,打破美术馆与大众的隔膜。美国国家美术馆尽可能为公众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美术资源,处处以服务观众为行动指南和目的,这种公共意识值得借鉴和参考。

 

上一页 1 2 3 4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