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美术馆建设中的公共意识——美国国家美术馆

2018-11-19 15:10:12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将公共意识融入美术馆工作的各个领域

美国国家美术馆的公共性在实操方面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尽一切可能服务公众的强烈意识,他们对于美术馆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理解相当深刻,并将这种理解和精神贯彻到美术馆方方面面的工作中,不仅强调服务公众的意识,而且在此精神指导下制定各种切实的方针措施,使人留下一种印象——这是一个积极致力于为美国国民服务的美术馆,他们对广大公众的服务精神和公共意识值得学习和思考。

免费公开藏品数字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网络受众群体

美国国家美术馆通过“NGA图像”项目,将他们认为属于公众领域艺术作品的高清数字图像完全向大众公开,无论为何种目的使用艺术品图像,不管是商业的或是非商业的,仅为了个人学习、观赏,还是为了盈利的生产制作,又或者是为了研究和授课,使用人都无须联系美术馆便可直接获得图像的使用授权。网络使用者可以在官网下设的“NGA图像”专栏(images.nga.gov)查找、浏览、下载馆藏作品的高清图像。图像下载后还配有图像再次使用的标准说明和具体建议。到目前为止共有51,000件作品的高清图像在网站上完全公开,供大众免费使用。

美国国家美术馆官网上可以免费下载和直接使用高清晰度藏品图片

 

该项决策背后的根本原因来自美国国家美术馆的任务和宗旨——为美国保存、收藏和展示艺术品,并以最高可能的博物馆标准和学术标准培养国民对艺术的理解。美术馆认为,通过与大众分享艺术作品的高清图像,可以为研究、教授和丰富个人提供支持,推动跨学科研究,同时培养催生出所有伟大艺术作品的土壤——艺术审美。这种方式可促进知识的传播、研究和创新,持续改变我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世界的方式。

正如数字办公室(Media Office)主任艾伦﹒纽斯曼(Alan Newsman)所说,“一旦限制了正规高清图像的公开,公共空间就必然流行和充斥低级、劣质的艺术作品的图像,这对大众审美的培养和艺术的传播没有任何好处。同时这些作品之所以藏在美国国家美术馆,是因为它们属于美国的公众,是纳税公民所有,美术馆只是负责保管、维护和展示,那么纳税人当然没有必要为了作品图片而再次缴纳费用。”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近藏品,认识艺术,进而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因此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数字策略就是接近和公开。通过接近网络用户,向他们开放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吸引更多的人群进入美术馆,同时也将藏品带入公众的生活,鼓励他们的创意使用。

当然,部分艺术作品的高清图像并不在对外公开之列,如仍在版权保护期限内的作品,对其所有权仍有争议的作品,与捐赠者或艺术家有约定不宜公开的作品,美术馆不完全拥有归属权的作品等,同时公开作品的高清图像也要受到美国著作权和隐私权的限制。

研究一件作品是否属于公共领域是件非常耗时和复杂的工作,最后得到的结论经常也是模棱两可,无有定论的。但美国国家美术馆向公众承诺,会在可能的条件下确认作品状况,只要属于公共领域,就适用于美术馆的公开政策,就可以公布作品的电子图像。

美国国家美术馆内正对外开放的商店。美术馆内有大大小小几个商店,分散在走廊和展厅外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手段的迅速创新和普及应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动动手指,就可以欣赏到高清晰度的国家藏品图像,这也成为艺术博物馆扩大影响力、拓展目标受众、提高人们审美素养的又一手段,是美术馆为更好融入现代社会而重新调整的数字策略。

提供免费电子画册,为公众提供便利

画册是展览在另一个空间维度的延伸和继续深入,可以放入实际展览因受空间限制或诸多条件制约而未能完全展现的信息内容,从而拓展展览的深度和广度。

美国国家美术馆的画册根据展览的内容和性质而有不同的分类和要求,但总体而言,馆内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些画册装帧未必豪华,但都制作精良、设计新颖、印刷精美。图录式画册图片清晰,版式讲究,制作精致;以个人艺术家的某一阶段特点或回顾其艺术生涯的展览画册则对学术水平和严谨程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每篇文字都必须有科学的引证,有严谨的学术观点,有精准的学术评价,有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不是为了有画册而出画册,也绝不是单纯的展览记录和再现。这样的画册一般都有很长的制作周期,邀约相关主题的著名美术史学家来撰写,并给予充分的时间上和资金上的支持,馆内高度重视,并配备有一个成熟的出版团队。一般而言,这种画册的制作周期都在两年以上,对展览主题和资料都做了非常充分的研究之后才得以成型。

美术馆内在售的画册

 

在尊重知识产权的美国,书籍类印刷品的价格并不便宜,这种大部头画册价格更是不菲。美国国家美术馆却做出重要决策,决定将画册电子化,供大众在官方网站上免费浏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