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真成假》的来龙去脉
《弄真成假》的剧情并不复杂,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青年周大璋,仪表非凡却穷困不堪,与早年守寡的母亲寄住舅父开的杂货铺楼上。他原有个女朋友张燕华,是个自食其力的女职员,也是因为家境清贫,寄住在她伯父、地产商张祥甫家中。周大璋因此结识了地产商的阔小姐张婉如,立刻移情另注,准备把阔小姐当作他的登天梯。两位姑娘同时被他吹得神魂颠倒,把他当作年轻有为的大人物。最终,张燕华费尽心机,用闪电式的巧妙手腕赚得周大璋旅行结婚。周大璋的母亲不见了儿子,却误以为地产商要把宝贝儿子入赘,登门拜访,向亲家要人却出尽了洋相,她儿子天花乱坠的谎话也彻底拆穿……
作为英国牛津大学的文学副博士,杨绛本身并非专业剧作家,她的戏剧创作出于偶然,首演大获成功多少让人有点意外。而实际上,杨绛与现代戏剧的渊源颇深。她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外国语言文学部主任是曾受教于戏剧大家贝克的王文显教授,其所开设的“外国戏剧”、“戏剧概要”等课程,使清华外文系毕业的许多同学如洪深、石华父(陈麟瑞)、李健吾、曹禺、张骏祥等深受影响,开始接触西洋戏剧并最终从事剧本创作和演剧活动。
《弄真成假》剧照
在英国牛津和巴黎大学进修西洋文学时,杨绛遍读古希腊以来的外文戏剧经典,对悲剧、喜剧以及后来的悲喜剧概念的理解更清晰了。她生性开朗幽默,对喜剧体会尤深。她认为,喜剧不应只是用夸张的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还应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这便是其创作中国式风俗喜剧的初衷。
《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创作的。1938年秋,杨绛带着一岁的女儿钱媛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并与父亲一起避难到上海的法租界。40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钱钟书从昆明西南联大回来后,与杨绛住在淮海路淮海坊杨绛的妹夫家。夫妻二人与戏剧家石华父、李健吾交往甚密,但当时,石、李只知道钱钟书是个学问家、“书虫”,并不知道他有写小说的才能(钱尚未写《围城》),他们倒是觉得杨绛在创作上很有天赋。有一回,石华父改编的剧作《晚宴》上演,邀请钱钟书、杨绛夫妇吃饭庆祝,同席的还有李健吾。就在饭桌上,李、石两位学长都对杨绛笑说:“何不也来一个剧本?”鼓励杨绛创作话剧剧本。
杨绛当时正在当小学教员,夫妻二人的生活很困难,写剧本可以赚取稿费,摆脱寄居生活,买下自己的房子。于是,她便利用起业余时间,在石华父的指导下写出了话剧处女作——《称心如意》,并交给了李健吾。不久,著名导演黄佐临先生看中了这个剧本,亲自着手排演,李健吾甚至也决定粉墨登场,在戏中担任徐朗斋一角……种种好运让杨绛觉得真是“太称心如意了!”
《弄真成假》剧照
那时,杨绛一直用季康这个名字。戏正式要上演,要印刷宣传品,李健吾要她为自己起个笔名。杨绛又惊又喜,生怕出丑,匆促中不及思索,就把学名“季康”二字切成了一个“绛”字,答说:“就叫杨绛吧。”从此,杨绛的大名就沿用至今,而杨季康反而并不怎么使用了。
《称心如意》上演后,引起巨大轰动,杨绛一下子出了名。在李先生的鼓励下,她又写了《弄真成假》。《弄真成假》写成,即由上海同茂剧团搬上舞台。上演后,获得了更大的反响,沦陷区的各大报刊上都有宣传与评论,还有些朋友给她寄来剪报,鼓励她继续创作这类喜剧,剧团的演员也以演出她的喜剧为荣,联名写信给她表示谢意。当时中国的话剧喜剧,几乎都是改编自外国的作品,杨绛“喜剧双璧”的出现,令李健吾先生赞赏有加:“假如中国有喜剧,真的风俗喜剧,从现代生活提炼的道地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的文学里面,《弄真成假》将是第二道纪程碑。有人一定嫌我过甚其词,我们不妨过些年头来看,是否我的偏见具有正确的预感。第一道纪程碑属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将欢欢喜喜地指出,乃是杨绛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