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走近非遗    |     聚焦非遗    |    倾听非遗    |    图说非遗
 
  王文章:非遗产保护走向文化自觉  
 
 
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化报社社长、总编辑,文化部艺术司司长。社会兼职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我国文化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一大亮点。它不仅说明了我国当代对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视,也标志着我们今天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的根本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开始逐步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从根本上说,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际范围内不断得到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开始由以往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开始对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延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现存文化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全面的重新认识。我们审视人类自身及社会整体发展目标时,不能不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全社会参与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我国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体现具有“文化自觉”的特征。

我国近五、六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重视参与国际间的合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建设和立法进程;具体实施形式多样的保护措施。保护措施主要是:开展全国普查,制定保护规划,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保护传承人,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国务院还确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对于提高公众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主导,社会团体、机构和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制正在形成。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但是不能不看到,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首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和消解;其次是仍然存在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问题,缺乏保护规划与措施,甚至不惜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现象也经常可见。

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今后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第一,要在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前提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积淀,呈现为人们的精神、情感或生产、生活形态,成为一种传统。作为传统而言,它是相对恒定的,但它活态传承的方式,决定了其传承的活态流变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它按照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去演变,而不是人为地去改变这种自然演变的进程。凝固它或“组装”它,都是不妥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科学处理好“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的关系。

第二,要重视形成全社会参与保护的文化自觉。既要尊重、调动和依靠传承人作为传承主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作为保护主体,参与保护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政府主导下,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以及社会公众共同积极参与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会不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为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编辑:冯慧

 
 
  专家见解 更多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给人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舞人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开启合作 守护非遗

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昆曲迎来春天

刘玉琴:中国是戏剧大国?

  民间发声 更多

NGO在非遗保护中应起更大作用
通过NGO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是应该尝试和探讨的。

花儿品牌的思考

白先勇牵手北大 启动昆曲保护传承计划

专家呼吁:非物质文化保护要充分依靠群众力量

  图说非遗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