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走近非遗    |     聚焦非遗    |    倾听非遗    |    图说非遗
 
  羌年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展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的尊重,并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通过庆祝新年,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族人的社会习性得以巩固,羌族人民也借以表达了对所有生灵、对祖国和对祖先的尊重与崇拜。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羌年”传统

“羌年”(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现居阿坝州内茂县的羌族自称“日麦”)、“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 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大型活动有感恩,祈福和吉庆的程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要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释比”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 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羌年”于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远古时代,岷江上游聚居的羌族先民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由游牧过度到农耕民族。从内容上看,“羌年”主要反映的是早期的农耕文化活动情况 ,但是,从表现方式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游牧、狩猎时期和万物有灵信仰的文化遗存。“羌年”的来历已不可考,相传于先秦时即已形成,其礼仪庄严肃穆,祭祀排场尤为 讲究,故称为“十月初一还大愿”。

“羌年"是集宗教信仰、历史传说、歌舞、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它充分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并把人们的劳动结果自觉地归因于天地的 恩赐和先祖的恩德,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之所以在农历十月举办,这和羌族所居住的环境息息相关,和她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有着紧密联系,羌历年反映了羌族已经 由游牧民族步入了农耕社会。“日麦节"(羌历年)活动,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无疑都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艺术和习俗等的活材料。

 
1 2 下一页
 
  专家见解 更多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给人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舞人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开启合作 守护非遗

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昆曲迎来春天

刘玉琴:中国是戏剧大国?

  民间发声 更多

NGO在非遗保护中应起更大作用
通过NGO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是应该尝试和探讨的。

花儿品牌的思考

白先勇牵手北大 启动昆曲保护传承计划

专家呼吁:非物质文化保护要充分依靠群众力量

  图说非遗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