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走近非遗    |     聚焦非遗    |    倾听非遗    |    图说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民间艺术家的生存发展  
 

民族民间艺术大都是农耕社会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街区遭到损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民间艺术也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呈现方式和传承手段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与人的思维、理念、情感、习俗、生活方式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其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民间艺术家的生存状况堪忧。

旧时的民间艺人以卖艺为生,改革开放后,一些历尽千载风霜硕果仅存的民间艺术,在社会的变更和人们的观念改变下消失了。这些民间文化遗产的消失是单纯追求商业开发的代价。目前已知有为数不少的文化遗产正处在濒危状态,有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种种原因,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保护曾长期处于无人过问,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在各类民间艺术中,传统工艺的工作基础最差,专门人才也最匮乏,青黄不接的现象非常严重。如不及时改变现状,重视民间工艺家,不久就会失传。有些传统艺人因制造的手工制品和口头艺术、舞蹈等因缺乏创新和社会需求已被迫改行。

有些知识、技能和技艺是保存在民间艺术家的头脑中的,只有这些匠人、艺人、艺术家们在以不同方式将它们复述、表演、制作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的延续和传承,靠的是父子传承、师徒相袭,往往因教艺难,没有好的传承人而失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更多的年轻人追求的是一种时尚、新鲜、时髦、务实的生活,这使一部分民族民间艺术失去了舞台和市场,生存空间愈渐狭小,最终走向消亡。

例如台州黄岩的传统工艺翻黄竹刻,留存几百年,也随着大众购买力的下降而日渐式微,至今这些工艺家们空有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然而由于没有了市场,在承传招徒上都成了问题。

该民间艺术所在的浙江省早在4年前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每年拨500万元专款用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即将出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对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旨在传承制度(传统)、传承环境和对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是保护民间艺术家生存的重中之重,民间艺术脱离了生活、环境,传承人就会面临人绝艺亡的境地。民间艺术家是传承的种子,也应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正确的大局观,更要注意培养专业人才,或为其提供展示、表演、交流的平台,组织汇演展示、宣传,唤起都市生活的人们对民间民族艺术瑰宝的兴趣。通过宣传中国非物质文化和民间艺术家的才艺,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当务之急是对这些民间艺术家们进行摸底调查,只要这些无形遗产的传承人和工艺家们还活着,无形文化遗产就不会消失,保护就有希望。艺术家们才是传承重要的关键性人物,只有保护好他们才能将技艺一辈辈地传下去。这里要注意的是:

活动展示交流也会对传承发展途径起到很大作用,给传承人、民间艺术家营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适合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生态环境。

民众是无形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以民间事民间办为原则,充分体现出传承者是无形文化遗产的主人,市场是最好的生存广阔的场地。只有生存才会延续,这是最好的发展道理。

寻找并培养喜欢传统艺术的业余爱好者,部分工艺美术项目可开发成产业,通过旅游对外扩展,提升知名度。

让民间艺术通过市场运作,融入现代都市文化生活中,进入市场,吸引大众的需求,成为新亮点。

编辑:冯慧

 
 
  专家见解 更多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给人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舞人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开启合作 守护非遗

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昆曲迎来春天

刘玉琴:中国是戏剧大国?

  民间发声 更多

NGO在非遗保护中应起更大作用
通过NGO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是应该尝试和探讨的。

花儿品牌的思考

白先勇牵手北大 启动昆曲保护传承计划

专家呼吁:非物质文化保护要充分依靠群众力量

  图说非遗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