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走近非遗    |     聚焦非遗    |    倾听非遗    |    图说非遗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对民间文化高度重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组织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对部分民族民间的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使许多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瑰宝得到抢救,挖掘、整理,大家都熟悉的二泉音乐就是在此时抢救下来的,当时录音的时候还录到了二泉音乐三首歌曲,一个月后找阿炳的时候他已经走了。

阿炳创造的二泉音乐在中华大地传播,在世界各地传播,成为我们的音乐经典。

1979年文化部会同中国民联等单位进行了调查,2003年牵头实行了中国民族文化保护试点工作,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当时是世界上参与公约比较早的六个国家之一,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知,明确了保护的方针和政策,这几年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在中国大地兴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内地的使用刚刚开始,2006年网络上有一个热门词语的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之一,近几年来主要的工作给香港的青年朋友进行介绍,一个是开展普查,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通过普查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高度重视,有上千万参加了这项工作,通过普查广泛宣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意义,普及了保护知识扩大了社会影响,普查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目前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省地图和分卷,便于我们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状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名录体系体现了政府彰显作用,2006、2008年国务院批准了两批国家级共10大类,1028类,分别是民间文学,孟姜女、梁祝、白蛇传,藏族的格桑、蒙古族等等,古琴、蒙古长调等等,花鼓等、孔雀舞等等、昆曲、东北二人传、传统的体育和杂技等等,少林功夫、斗篷、美术、木板年画。

传统的记忆:选址的记忆。传统的纺织职染记忆、中医药和针灸等等,民族包括马祖的祭奠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在其中,汉族的春节、端午节等等。各省建立了省级名录,达到了4315项,一些县也建立了本县的名录。

还有一条重要的工作,认定传承人,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人传承的,人是活的载体,是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掌握和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保护,也是世代相传的代表性任务。传承人的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大家熟悉的很多项目,例如新疆的达瓦孜的踩钢丝的阿迪力就是第六代传承人,这是家传,这种形式是很多的。

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文化部制定了传承人的认定和办法,2006年公布了三批148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保护人,地方也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各省认定的传承人达到了5885人,各省资助长期活动等等活动,支持开展长期的活动。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积淀丰厚特定的保护,促进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特定区域,文化部设定了四个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厦门、漳州为主,还有徽州文化保护区、青海的铜仁生活保护区,搞泥塑等活动。

四川地震后,为了保护羌族文化,特别是地震的灾区和羌族生活区域设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目前湖南的湘西,梅州和山西的晋州都在设立文化保护区。最近几年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登记处设施,这些设施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场所,各地兴起了兴建场所的热潮。

合理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记忆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能耗低、无污染、见效快、劳动就业密集等等特点,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文化产业,我举一个例子,太行山区的黎城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布老虎为图案的各种生活和工艺用品,该项目拉动了该县十万人就业,很多地方,甘肃庆阳的香包形成了产业,拉动了三十多万农民的就业,非常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的保护,跟文物是不同的,叫原生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做生产性保护,才可以调动大家的参与,得到传承和发展。

涌现生产性保护的典型,大家熟悉的广东凉茶采取传统工艺和配方进行生产,进入国家级名录以来,产值从原来的三亿元几年内达到了三百多亿元,五邑的盐场大家比较熟悉制作工艺进入国家名录后销量增加了几十倍,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典型,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融入当代,引起民众的关心关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专家见解 更多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给人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舞人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开启合作 守护非遗

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昆曲迎来春天

刘玉琴:中国是戏剧大国?

  民间发声 更多

NGO在非遗保护中应起更大作用
通过NGO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是应该尝试和探讨的。

花儿品牌的思考

白先勇牵手北大 启动昆曲保护传承计划

专家呼吁:非物质文化保护要充分依靠群众力量

  图说非遗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