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走近非遗    |     聚焦非遗    |    倾听非遗    |    图说非遗
 
  中国篆刻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帐目、书信等内容,在简牍的递寄往来过程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奸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缄。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普遍应用,因此新的钤印方法也随之产生,封泥之法开始废止。而是使朱砂调制成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隋、唐、五代直至宋、元的官印,印面增大,竞尚朱文。印文曲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隋唐宋元时代,书法绘画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一些人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渐成风气,从而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书法和绘画作品上加盖鲜红夺目的印章,使书画作品能收烘托之妙,印章与书画有机的融为一体,印章成为人们同时欣赏的对象,称金石书画。宋元时代印章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出现了以此为能事的文人和书画家。此外,如宋徽宗赵佶敕撰的《宣和印史》、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俅的《啸堂集古录》对古代玺印都有辑录,元代吾丘衍写成中国最早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篇》。书画家赵孟頫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宋、元的很多私印,也很有艺术性,有的是出自文人之手。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也富有特色,已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重视的印章资料和取法的范体。

古代玺印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是由于硬度高,坚涩难刻,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花乳石易于镌刻,自王冕采用之后,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的记载。石质印材的广泛使用,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专家见解 更多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给人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舞人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开启合作 守护非遗

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昆曲迎来春天

刘玉琴:中国是戏剧大国?

  民间发声 更多

NGO在非遗保护中应起更大作用
通过NGO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是应该尝试和探讨的。

花儿品牌的思考

白先勇牵手北大 启动昆曲保护传承计划

专家呼吁:非物质文化保护要充分依靠群众力量

  图说非遗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