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走近非遗    |     聚焦非遗    |    倾听非遗    |    图说非遗
 
  中国书法  
 

显然,把文字刻写到坚硬的甲骨远比写到竹简、缣帛或纸张上,要难得多。人们大多认为,在使用甲骨文的时代,能够同时掌握文字识别和刻写技术的人是非常少的,而这些人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些书法家。尽管如此,在当时书法也不大可能从生活实用中区别出来,人们还没有有意识地去创造和欣赏书法作品。

商、周两个朝代,青铜器得到普遍地使用。一些青铜器上还铭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金文。由于铭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大多是钟和鼎,金文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刻于钟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记述当时天子、诸王侯、贵族的祭祀典礼、狩猎、征战、诏命、封赐等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一般认为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主要汉字形态,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风格相近的特点,后来则渐渐拉开距离,越来越具有独立的风格特征。也有人认为金文有自身独立的起源,而且它起源的时代甚至比甲骨文更早,只是由于周朝人“事鬼敬事而远之”(《礼记•表记》),主要用来占问鬼神的甲骨文不像商朝那样受到重视,所以导致了甲骨文的衰落和金文的盛行。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金文风格厚重雄浑、典雅壮丽,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盘》。其中《毛公鼎》对后世的书法家影响很大,清朝书法家李瑞清甚至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这句话说明《毛公鼎》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必修课”。

周朝末期,在石鼓、碑石、摩崖等石制物体上铭刻文字开始出现,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石刻文字。石刻文字表现出了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点,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都被归入“大篆”的范围。现存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和木牍开始广泛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由于简牍的廉价,文字从此才可能开始被一般的平民所掌握。文字学习和书写的主要群体,才可能开始由掌握专门技能的人变为一般的平民。而中国书法也开始有了比较广泛的生活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在秦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在文字、货币、度量衡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原因,汉字形态的发展出现了民间和官方两条路线。因此,汉字的具体形态在从大篆向小篆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线性一致的过程。后来的人们就在这个时期的简牍文字中,发现了最初形态的隶书。

与简牍的广泛使用相适应,毛笔也开始作为主要的直接书写工具。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毛笔一直是中国人主要的书写工具。使用毛笔书写成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特点,从此中国书法的整体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二、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制度差异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同文书”(《史记•李斯列传》),即把原来各诸侯国所使用的各有差异的文字统一成为小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专家见解 更多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给人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舞人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开启合作 守护非遗

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昆曲迎来春天

刘玉琴:中国是戏剧大国?

  民间发声 更多

NGO在非遗保护中应起更大作用
通过NGO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是应该尝试和探讨的。

花儿品牌的思考

白先勇牵手北大 启动昆曲保护传承计划

专家呼吁:非物质文化保护要充分依靠群众力量

  图说非遗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