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走近非遗    |     聚焦非遗    |    倾听非遗    |    图说非遗
 
  广东粤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人才辈出,出现了人称粤剧五大流派、四大名旦。五大流派是有"万能老倌"美誉的薛觉先开创的韵味流长的"薛腔";名丑马师曾开创的"马腔",即"乞儿喉";被称为"小生王"的白驹荣开创的"白腔";丑生廖侠怀开创的"廖腔"以及"金牌小武"桂名扬开创的"桂腔"。四大名旦是当时誉满省港澳的上海妹、谭兰卿、谭玉兰、卫少芳。

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相继涌现出红线女(邝健廉)、芳艳芬、楚岫云、郎筠玉、白雪仙、林小群等名旦,文武生有任剑辉(女)、罗品超、吕玉郎、何非凡、新马师曾等,小武有靓少佳、梁荫棠、卢启光,小生有罗家宝等,丑生有文觉非、陆云飞等。

七八十年代新一代的优秀中青年粤剧演员有卢秋萍、林锦屏、倪惠英、丁凡、梁耀安、郭凤女等。他们都是粤剧艺人中的佼佼者,对粤剧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优秀的粤剧剧目有《白金龙》、《胡不归》、《姑缘嫂劫》、《情僧偷到潇湘馆》、《昭君出塞》、《秦香莲》、《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等等。

红线女是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舞形歌声、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她从十多岁在澳门首次登台以来,唱红了珠江两岸,唱红了整个岭南,唱红了港澳和东南亚。1957年以《荔枝颂》一曲荣获匈牙利世界青年联欢节一等奖。她与马师曾创作了《搜书院》、《关汉卿》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一大批粤剧后起之秀,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家。毛泽东主席称她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三、 艺术特色

早期粤剧唱腔以梆子为主,受徽班影响以后也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并保留部分昆弋腔。志士班的改良从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时,唱腔也随着得到改良,改良后的唱腔也就叫作"新腔"。新腔较旧腔来说,基本音调虽不变,但节奏变慢,旋律更为丰富多姿,而且调性可以灵活外理,曲调的使用越来越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利用节拍的延伸或缩减,还创造出一些新的板式。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等所谓"江湖十八本",后又出现《黄花山》、《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新江湖十八本"和《苏武牧羊》、《黛玉葬花》等"大排场十八本"。其他代表性剧目还有《白金龙》、《火烧阿房宫》、《平贵别窑》、《宝莲灯》、《罗成写书》、《凤仪亭》等。辛亥革命前,为了宣传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主张,革命党人通过志士班对粤剧进行改良,"借古代衣冠,实行宣传党义"。新编了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粤剧。如《地府革命》、《文天祥殉国》、《博浪沙击秦》等等。黄鲁逸、陈少白、梁垣之等或编或演了不少带有革命意味的新剧。粤剧基本声腔为梆子、二簧,兼有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说唱、小曲杂调等。

在音乐方面,粤剧吸收了广东民间音乐素材和表现手法,更好地为剧情服务。粤剧的一些曲牌就是来自广东音乐名曲。早期粤剧使用的乐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箫笛、三弦和锣钹鼓板,声调简单。进入成熟期以后,粤剧所使用的乐器达四十余种之多,甚至接纳了多种西洋乐器,如萨克斯管、小提琴等,使音乐效果更臻完善。这在当时的戏剧界是少见的,显示出岭南戏剧勇于革新的精神。

粤剧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类。粤剧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 现状

粤剧广泛吸收广东音乐、广绣、牙雕、陶瓷、灰塑等地方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辐射范围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华人中具有极强的文化凝聚力。但面对现代都市文化的猛烈冲击,粤剧的生存空间已大为收缩,处于濒危状态,必须尽快投入力量对之进行保护。

 
上一页 1 2
 
  专家见解 更多

周和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文化给人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舞人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开启合作 守护非遗

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昆曲迎来春天

刘玉琴:中国是戏剧大国?

  民间发声 更多

NGO在非遗保护中应起更大作用
通过NGO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是应该尝试和探讨的。

花儿品牌的思考

白先勇牵手北大 启动昆曲保护传承计划

专家呼吁:非物质文化保护要充分依靠群众力量

  图说非遗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