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五,注重建立博物馆自身的文物保护科研团队,提升文物保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博物馆的虫害管控、光环境的测量和控制、藏展材料的筛选评估,都需要专业能力很强的技术人员进行长时间的统计分析,深入了解博物馆自身情况之后,才能为策展部、保管部等其他业务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专业建议。
可资借鉴的文物防震保护措施
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美国历史上地震多发区域。在近50年不算太长的时间里,旧金山市的许多博物馆建筑、馆藏文物多次因地震造成了严重损坏。这也是亚博、笛洋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纷纷耗费巨资对馆舍进行重建或改造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博物馆人在文物保存展览方面采取了各种防震措施。例如亚博的库房管理中十分注重文物防震保护,每件文物会根据尺寸、材质等量身进行固定。采用的固定材料有绷带、普通沙包、钢珠沙包、定位包装海绵、囊匣等等。为应对电力中断、水管爆裂等突发的状况,库房内随时备有充电式手电筒、透明胶带、防水薄膜等。这些准备在前,预防为先的库房管理措施,不正是未雨绸缪的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实践吗?
在博物馆展览陈列中,如何保证文物的安全?如何兼顾安全与美观,照顾观众的观展感受?是博物馆陈列设计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亚博团队通过展柜底部隐藏的固定装置和展品外围的防震支架,首先确保了文物安全。再通过高超的手法在展品外围防震支架上绘制隐藏色,达到了不易察觉的效果,兼顾了观众在欣赏展品时的观感。亚博团队在这方面出色的巧思善工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016年建成开放的成都博物馆,同样采取了整体隔震措施,也购置了文物展柜防震台等设施设备。但参观完盖蒂中心文物防震保护实验室后,给笔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世界各地地震动力特性和地震波传播方式特点并不相同,美国加州地震、日本沿海地震、四川山区地震都有自身特性,看来博物馆文物防震远远不是购置一批文物防震保护装备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成都博物馆应该结合四川山区地震特点,联合相关科研机构,立足自身文物情况,建设好自己的文物防震实验室,为更进一步开展精细化文物防震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展望
广泛交流互动展示中国博物馆先进防震理念在刚刚举行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已经将博物馆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国内文博系统在国家文物局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重点科研基地的倡导下,提出了“洁净、稳定”预防性保护理念。并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国内博物馆加大了文物保护专项投入,很多博物馆都提升了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硬件条件。
虽然在博物馆环境质量控制、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观众服务的人性化等方面还有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文物保护与修复档案数字化、照明灯具LED化,监测技术远程自动化,博物馆建筑防震规范化,先进文物检测分析设备购置等多个方面,正在利用后发优势全面赶超西方博物馆。
因此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通过与世界各国博物馆广泛文化交流互动,也会把我国文物保护的态度理念和技术手段展示给全世界,分享给这些保存有中国文物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