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迪美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和开发思路

2019-03-11 13:52:02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迪美博物馆在数字化相关领域的工作优势或亮点主要体现在:

综合媒体部:把技术工作做出情怀

综合媒体部负责开发制作所有展览展厅里的多媒体装置、触摸屏以及他们的官方网站。迪美博物馆中设有多处触摸屏,声音设定令人印象深刻。在多媒体报告厅里,最后一排观众仍能享受很好的声学效果。有些显示屏的音箱处安置了小麦克风,每隔10秒钟扫描周围的声环境,判断是否需要自动调高或者降低扩音器的声音,以保证既能让感兴趣的观众听清楚,又不至于太打扰希望安静的观众。这些人性化服务的实现,关键在于设身处地为展厅设计、策展人和观众考虑。

创意服务部:视觉审美提升观众体验

创意服务部是一个新兴部门,主要借助视觉设计来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新展览的宣传海报、道旗设计制作,通过视觉优化来提升大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该部还负责馆刊Connections的策划、美术设计甚至印刷制作,Connection有2万多的发行量,是不可小觑的媒体力量和传播手段。创意服务部负责人Derek对“V故宫”设计开发的纸质VR眼镜特别感兴趣,希望他们也能开展类似的工作,也能开发博物馆专属的形象和产品。

藏品著录部:最大可能利用成熟产品

在与迪美藏品著录部、IT部和摄影师的日常沟通中,感受最深的是他们成熟产品的有效利用。除了正在使用的Museum Plus藏品管理系统,藏品影像只是利用windows的“文件夹系统”进行管理,该系统已经自带非常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相反,定制开发系统看似更有针对性,但在定制系统与基础系统的衔接上往往会出现问题,后期升级、维护,还会耗费巨大的财力、人力。使用具备基础功能且具有再开发的灵活性的软件是迪美“物尽其用”的策略,值得拥有大量数据且需存储、调用的机构进行借鉴。

在数字化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方面,迪美的同行更注重对已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据每个展览的实际需求进行数字化产品的使用,始终将展览的内涵、作品本身的特点和观众的体验放在核心位置,这种工作理念十分值得国内同行认真分析和借鉴。同时,这些年来,故宫和其他著名艺术机构在藏品的数字化开发方面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讲好中国故事

此次交流中,与故宫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项工作便是参与2018—2019年即将在迪美和华盛顿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后妃展(Empresses of China)》筹备工作。笔者参加了与展览相关的几次会议,包括最大规模的策展理念宣介会,与出版部沟通图录摄影进度及拍摄要求的会议,与综合媒体部、诠释部讨论有哪些数字资源可以配合展览使用的会议,以及和诠释部讨论提炼展览主题词汇的会议。会议主题有大有小,通过参与,笔者更进一步了解了国外的策展人制度,一个优秀的策展人需要具有很强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每个展览或项目,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人员、资金条件限制下,综合给出的最大化产出。

参与展览筹备的过程中,商业部费杰主任的讲授和数字资源利用讨论会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费杰以2010年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展为例,简明扼要地分析了在有文化背景差异的情况下,怎样让一个引进展览尽最大可能吸引观众。展览之前,他们通过小范围的观众调查,最终选定了“禁城中的秘密花园”这个主题。费杰认为,首先要让吸引人的主题把观众“拉进博物馆”,然后再去“教给他任何你想教他的事”。确定展览主题和调性之后,图录摄影、宣传教育、商业运作等一系列工作都以此为中心展开。在图录摄影方面,以往的做法,是按照摄影流程和规范将拍摄好的图片直接用于图录,但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摄影师对展览主题和藏品的理解,严格来说,这些图片属于“基础影像采集”。发挥资深文物摄影师的创造力,配合展览和出版进行藏品拍摄,是今后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在与综合媒体部和诠释部讨论数字资源使用的会议上,各部门的反应出乎意料。笔者准备了在线的“胤禛十二美人”、“清代皇帝服饰”App,线下的“数字多宝阁”、“数字宫廷服饰”,以及多种版本(剧场、虚拟眼镜、VIVE头盔)的VR体验,想象着他们应该“欢天喜地”“全盘接受”,迪美的各部门人员却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使用场景是什么?在家?在展厅?”、“这样的装置会不会影响到观众的参观节奏和流线?”呈现内容上希望与现场陈列的展品密切相关,而不是与故宫或者后妃有关联就可以。欧美重视逻辑关系和直线思维的特点,在此表现得十分突出。这种讨论令人反思,也有利于今后用外国观众习惯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只有从“用户”角度思考,才能获得展览和文创产品的成功,这不仅包括用户使用习惯、用户体验,策划者还需要以更广阔的思维,考虑不同文化和国家的观众对于产品的了解程度、背景的掌握水平和思维习惯,只有如此,数字化产品才能真正的“讲好中国故事”。

美国主要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交流

在6周的交流过程中,除迪美之外,笔者还另外参观了14家博物馆。其中与波士顿美术馆和弗利尔美术馆就数字化、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从数字化展示的角度,可以大体将上述15家博物馆分为艺术与历史以及自然与科技两大类。迪美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弗利尔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MOMA、古根海姆博物馆、国立非洲艺术博物馆这8家可以归为艺术与历史,它们的展厅设计和展品陈列方式充分体现了艺术性与知识性的结合,旨在给观众以智慧启迪和审美陶冶。在这类博物馆里,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往往体现在对藏品的数据管理、文物保护修复以及现场的辅助性数字说明服务上。触摸屏以不干扰观众参观体验为要点,视频播放区少而集中,视频画面制作考究,艺术性很强。

波士顿科学馆、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属于自然与科技类,更偏重于教育。在这类博物馆里的互动装置极多,尤其是波士顿科学馆和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几乎每个小主题都通过精心设计的交互装置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家博物馆的交互装置都非常“复古”,大多采用机械按钮装置,而且操作步骤非常简单,这是针对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大量性反复操作做出的选择,经过长期检测,是最行之有效、最容易维护的方式。所以,对于博物馆来说并非最新、最贵的设备最好,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科学判定。在波士顿科学馆的人体科学展区,提供一个类似体检手环的条码纸带,每操作一项互动装置之前都需要扫描一下甄别身份,博物馆巧妙地采集到众多观众数据,供馆方判断今后的展示项目调整方向。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可以说是介于前两类之间,而塞勒姆女巫博物馆则是地方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完全利用模拟场景再现的方式来讲述当地“女巫审判案”的历史。史密森城堡作为史密森博物馆群的一个总“咨询台”,它的数字导览服务十分精彩,值得同行们研究借鉴。

上述博物馆中,在展厅数字化方面,波士顿美术馆拔得头筹。其中移动导览机的功能、展厅里触摸屏的设计和内容,都与展览主题、展厅陈列结合得非常到位。在金银器展区里,有两块很小巧的屏幕,演示了屏幕上方的展品如何拼装和活动。博物馆并未采用时兴的三维动画,而是直接拍摄由专业人员操作真实文物,效果颇具感染力,令人信服。所以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科技,是博物馆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中国文物展厅里有一尊宋代佛像,前面有一个小型的感应装置,把手放在上方几秒钟后,展厅里由弱渐强地响起了悠扬的佛教音乐,顿时让人沉浸在宁静祥和的气氛中,带来美好的展厅参观体验。

无论艺术与历史类、还是自然与科技类,导览App是这些博物馆提供数字服务的重要途径。其中,MoMA的App讲解内容短小精悍,能保证观众在有限时间内看到更多的展品。参观结束会根据收听或查看藏品详情的情况,生成一个小小的总结报告发送到邮箱里,让大部分观众对自己无意识的参观行为形成一个科学认识。同时,也给馆方提供了珍贵的观众行为数据。日积月累下来的数据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观众行为变化的趋势,给馆方展览策划、宣传教育、商品开发提供决策支持。在参观的博物馆中,弗利尔美术馆已经将馆藏的4万件藏品影像全部上网,且藏品数据库软件使用反馈良好,形成的有效经验也是尽量使用成熟的软件产品,不要让自己更多陷入系统升级和维护的工作;其次,藏品数据库或者影像数据库信息著录的规范极其重要,以保证数据“干净”;同时还要善于借助外界的力量,完成专业划分极细的数字化工作。

在离开迪美前一天,为了给多个部门的同事送去故宫特色文件夹作为礼物,第一次用到了他们的“跨部门邮件”信封。很普通的A4信封,正反两面印满了格子,算下来,这样一个信封至少要使用72次,才算完成历史使命,美国人的“抠门”,真是又一次让我跌破了眼镜。在部门间发这样一个“邮件”,只需填写清楚收件人的部门和姓名,放在每层办公楼的邮件区就行了。乍看之下,觉得信封上划得乱七八糟有点眼晕,但只要确保把上一次“邮递”的信息划掉,就肯定不会送错了。后来得到的反馈证明,我给多个部门同事用这种方式发送的小礼物,都稳妥地送到了。

小小的信封,反映出管理中的细节,最大限度降低行政办公成本,优化信息传递流程,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有些事,并不需要多么高新的科技,但一定是经过精细化的思考。

六周的交流活动收获远超预期,非常感谢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提供这次宝贵的机会。美国博物馆采用的数字化技术、设备并不见得比国内先进,但工作理念仍然值得认真分析借鉴。数字化能够把文物本体和其中隐含的信息真实记录下来,并以观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诠释出来,改善参观体验,降低学习门槛。文化领域的从业者有义务把经过筛选的优质文化资源借助互联网传播开来,这是博物馆数字化从业者的“使命”。

 

上一页 1 2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