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走进节庆之州的心脏——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

2019-02-20 13:44:07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节庆之州”的来源

南澳大利亚州的“过节”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当地政府几十年如一日在品牌推广方面不懈努力。早在1981到2008年的近30年间,南澳大利亚州每一辆汽车的车牌都带有“节庆之州”的字样,起初只是为了推广阿德莱德艺术节,后来随着各大节庆活动贯穿全年,“节庆之州”愈发名副其实。时至今日,尽管车牌上已经不再印有“节庆之州”,但南澳人已经将“过节”文化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当中,“节庆之州”成为南澳人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推介的文化名片。

带有“节庆之州”字样的车牌

 

南澳及首府阿德莱德的“过节”现状

南澳大利亚州全年有400多个各类艺术庆典活动轮番上演。澳大利亚的一份全国年度调查显示,南澳领跑全澳艺术节门票销售,占全澳艺术节及其他文化庆典活动门票销售的47%,远高于第二位的20%。而在其他各州文化庆典活动收入和参与人数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南澳却有显著的增长,收入增长24%,参与人数增长16%。而这个数据仅是针对南澳当地人的购票情况,实际数据会更高,因为南澳有不少艺术节如著名的“疯狂三月”里的阿德莱德艺术节、阿德莱德艺穗节、阿德莱德世界音乐节等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仅阿德莱德艺术节就有三分之一门票销售来自全澳其他州以及海外。

得益于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在这里你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瑰宝,相应地,这里举办的庆典活动缤纷多彩,不管是高端的、通俗的、城市化的、社区特色的,不管是电影、文学、歌舞、思想、饮食、时尚等,都有相应的庆典活动。

以首府阿德莱德为例,它给人的第一映像往往略显沉闷,严守着优雅的传统,然而这里洁净的林荫大道上却时常上演各类狂欢活动,每年“疯狂的三月”(Mad March),随着阿德莱德艺穗节、阿德莱德艺术节和阿德莱德世界音乐节三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节的举行,户外剧场、艺术品展览、街头表演、舞蹈演出、酒吧歌舞、电影放映和现场音乐将整座城市奔放的本性一览无遗。

阿德莱德有10个最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节,包括阿德莱德世界音乐节(WOMAdelaide)、阿德莱德艺穗节(Adelaide Fringe)、阿德莱德艺术节(Adelaide Festival)、阿德莱德儿童节(DreamBig Children’s Festival)、阿德莱德歌舞节(Adelaide Cabaret Festival)、南澳视觉艺术节(SALA Festival)、阿德莱德吉他节(Adelaide Guitar Festival)、南澳历史月(South Australia’s History Festival)、阿德莱德电影节(Adelaide Film Festival)、澳亚艺术节(OzAsia Festival)。

阿德莱德十大艺术节

 

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众多文化、美食、体育活动贯穿全年。不管是在南澳政府官网还是阿德莱德政府官网,抑或是其他非官方的资讯平台、社交网页,最醒目且点击率最高的一定是What’s On这个菜单栏,因为在阿德莱德,永远都有活动在发生。在逗留阿德莱德的短短两个月内,本人已经体验了两个“大节”和数不清的众多“小节”,体验了这个城市的人平日居家平淡、节日爱凑热闹的巨大反差。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推广,阿德莱德已经与柏林、爱丁堡、巴塞罗那、蒙特利尔、克拉科夫、阿维尼翁等一样,成为举世公认的艺术节庆之城。

澳大利亚艺术旅游显著增长

文化和旅游不分家,体验文化艺术已经成为游客最主要的旅游目的。澳大利亚艺术理事会(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s)2018年11月19日最新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过去五年,国际旅客因艺术活动造访澳大利亚的增幅十分明显。

报告援引澳大利亚旅游调查局的数据:

· 从2013年到2017年,这一类游客的数量增长了47%,远高于所有国际旅客的增幅(37%)。

· 在过去的2017年,造访澳大利亚的国际旅客有约800万人次,其中43%的人在逗留期间参与了至少一项艺术活动。远高于造访酒庄(13%)、参与博彩娱乐(12%)和观赏体育赛事(6%)。

· 以艺术为目的造访澳大利亚的国际旅客中,来自亚洲的旅客占了大多数,占了48%

· 其中,中国游客数量最多,2017年有近62万中国游客被澳大利亚的艺术活动吸引。其次是来自英国、美国、新西兰和日本的游客。

· 有超过100万国际旅客参加了各种艺术节,较2013年大幅增长了61%。

 · 四分之一的艺术类旅客年龄在25岁到34岁之间。

· 50%的艺术类旅客是“独行侠”。

· 56%是女性,44%是男性。

· 超过一半的艺术类旅客是“回头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