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荷兰汉学家伊维德访华

2014-09-22 11:45:53

(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

为加强与荷兰汉学界的联系、促进两国人文思想层面的深度交流,世界知名荷兰汉学家伊维德(Wilt Idema)教授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邀请,于2014年9月8日抵达北京参加“东方文化研究计划”,开启自己的访华之旅。

中秋之夜,伊维德与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谢金英等数位文化界人士开怀交谈,共庆佳节。接下来的两周内,伊维德要访问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北京戏曲评论学会等文化、学术机构,与中国同仁开展学术交流;还要赴北京琉璃厂、八大处以及甘肃敦煌、兰州、嘉峪关等地实地查看包括河西宝卷在内的文化艺术遗产。

在欧洲汉学重镇荷兰,汉学人物辈出。精通多种语言的伊维德在33岁时就成为莱顿大学汉学院中文系主任,后升任该院院长。2000年,伊维德受聘于哈佛大学,任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中国文学教授,2004年又出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伊维德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说唱文学、民间文学和女性写作方面的研究系统而精深,最为人所称道。其出版的著作、译著超过50种,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他用英文翻译的《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等元代戏剧,被欧美学界视为最重要的参考文献。近年来,他又以惊人的毅力和执着,投入“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杨家将故事”“包公故事”等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翻译中,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民间社会、通俗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可信文本,受到学界和出版界的高度推崇。

9月9日,由中国对外文化文流协会、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主办的北京戏曲评论家高级研修班第二期讲座,在北京戏曲评论学会所在地长椿寺举行,伊维德围绕中国传统戏曲研究展开演讲,着重介绍了自己的治学经历、对中国传统戏曲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中西戏剧文化交流的概况。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学员们聚精会神的听课,时而掌声雷动。伊维德认为,京剧比后起的话剧更具有现代性。从18世纪上半叶传教士马若瑟把元杂剧《赵氏孤儿》译成法文传到欧洲起,到二十世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改编《灰阑记》,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美学体系对西方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东方文化研究计划”创办于2002年,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负责执行,旨在推动东方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该计划的交流对象包括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界人士、文化学者、汉学家等与中国文化研究紧密相关的专业人员。

 

 

中国日报网承建 京ICP备10023870号-7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