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Search
RSS Beijing:
8.03K

Painting with fire

Updated: 2012-10-09 10:27

中国烙画家在德国

    旅德画家张亚莲没有接受过一天的专业美术训练,既没上过美术学校,也没上过艺术培训班。

    但近些年,他的烙画在德国哈脑市展出,受到许多当地人欢迎,有些人甚至愿意登门购买。

    张亚莲创作烙画一般使用各种型号的加工烙铁,在木板上进行。

    他创作的烙画题材一般为纯中国元素,比如十二生肖、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钟馗,以及被誉为“中国蒙娜丽莎”的经典之作《清明上河图》。

    “德国人对中国传统艺术很感兴趣”,他说。

    有时,张亚莲会在烙画上稍微加些色彩,以作点缀。“西方人对色彩充满兴趣。你看西方画的色彩通常浓重”。

    一次,他太太的同事去家里,见到他的烙画甚是喜欢,购买了几幅,后来口口相传,传到哈脑知名文化机构的人耳朵里。他们找到他,问他是否能够每年在圣诞节前一个月在他们的展厅展出自己的画作。“我觉得这是件推广中国文化的好事。我说行”。

    2007年,在第一次展览中,张亚莲挂出一系列有关十二生肖的画作,给每幅画附上名称。他发现大多数观众欣赏时只是走马观花,并未领会到画作背后的深意。

    “我觉得不行,就请太太翻译出介绍文字,跟西方的星座介绍一样,放在画下面。”

    于是,鼠画下方,有个小牌,上面写着属鼠的人在哪些年出生,有什么共同的性格特征。一读到这些介绍信息,观众们顿时变得兴趣盎然。

    至今,展览已办过三期,每期都附有介绍文字。很多人看完了,会定下自己喜欢的画作,登门购买。

    提到旅德艺术家们在德国本地的推广,张亚莲认为存在一定困难。“在西画方面,我们拼不过当地人。如果是从当地某所艺术学校毕业,或从师于当地某人,有时候当地人会感兴趣。在当地举办一个有规模的中国画展是不太可能的,对方在没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是不会对中国画作真正感兴趣的。”

    张亚莲说,很多中国画家会想办法参加中德文化交流的画展。“很多艺术家艺术功底相当不错,但迫于生活,到街头卖艺。他们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到处可见”。

    他认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推广还不够到位。“好些在海外举办的中国画展是走形式。因为你没让外国人真正了解这画的含义,仅仅让他们感觉到‘啊,这画很美!’,仅仅是让其停留在表面上的欣赏”。

    他发现许多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缺乏全面的了解。文化的差异使东方文化对西方来说,像隔了一层纱,充满神秘。张亚莲相信中国艺术若推广到位,在西方应该能受到更大欢迎。

    在如何帮助西方观众理解中国画作方面,张亚莲认为关键需要解释相关细节,比如从什么角度来欣赏每幅画,描绘画的意境,告诉他们作者创作的过程方法。

    “即使解释很简单,也有助于观众的理解。”

    好些人建议张亚莲将画放在eBay上或者跳蚤市场售卖。“我说,我不以此为生。加上德语不行,就把画画当玩儿”。

    早在1984年,当还不知道有烙画这个画种的时候,他就先开始“玩”烙画了。那时他刚参加工作,是位木工,给一位要结婚的朋友做家具,朋友想请他将家具做成仿古的。他建议尝试在木板上烙画。

    于是他用电烙铁,把包括抽屉面在内的所有面都做上烙画。”效果不错。从此,我业余就玩玩烙画”。

   去德国之前,除了当木工,他还做过装饰公司的设计,和著名摄影师赵小丁一起拍过电影。甚至还开过几年塔吊,当过游泳教练。

    2003年,太太作为医生去当地医学院工作,举家搬迁至德国哈脑,法兰克福旁边的一座城市。由于语言不通,张亚莲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我在家有大把的时间。你可以叫我宅男。”于是,他开始重拾烙画。

    现在,张亚莲的画作遍布世界,德国、美国,加拿大,瑞典等,自己一幅画没留,除了一副烙画版的《清明上河图》。

    有一次,他看到一份挂历上的《清明上河图》,为它的陈旧感着迷,萌生了将其转制成烙画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直在脑海中存着,德国的生活让他终于有机会大展身手。

    《清明上河图》被认为是中国画作中上最著名的一件。真迹在问世八百年间,一直是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现存故宫博物院。

    五米多长的画卷里,描绘了成百上千的各色人物,大小船只二十多艘,牲畜六十匹,建筑三十座,车娇二十多辆,树木七十多株。

    画中事物尺寸微小,张亚莲创作烙画版时,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人、每匹马。他每天给自己制定计划,今天画上几辆马车,明天得完成这个集市的小人。“以前我眼睛很好使,现在眼睛都花了。一天画不了多少,因为有很多细节,太复杂了。”

   三年半的时间,张亚莲烙画版《清明上河图》问世了。“几乎跟原版不差”。张亚莲自豪的说。

   曾经有位德国老者问他从师于谁。张亚莲反问对方:“你知道毕加索和梵高的老师是谁吗?”对方没有回答,埋头选购了几幅他的画作。“人们来找我是因为我的作品。我从师于谁根本不重要。”张亚莲说。  

 

previous 1 2 3 4 5

Operatic dream blossoms

Tan Dun's lo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gardens and Kunqu Opera, has been constant.

Eat the right food for each meal on Xiaohan

Xiaohan is the 23rd solar term, literally means "Slight Cold". It indicates the weather starts to enter the coldest days.

Glimpse at compound culture in Shanxi

The unrivaled compound culture in Shanxi Province has been known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price of love

Why not rent a boyfriend, or girlfriend to please parent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