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界对面具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当时贵州“傩”面具在北京、上海等地转出,后又赴美、法德等国家展出,引起学术界的兴趣和关注。由“傩”文化引起的面具学术研究相当活跃,一些与面具相关的学术专著陆续问世。长期以来,青海学界对面具研究一直处于空白。通过调查了解、认识和研究,青海民间和藏传佛在法事活动中的面具文化,向世人展现了青海高原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艺术,反映出高原的性格、气质、精神境界和西部的神秘之美。特别是各种类型的面具所具有的雕塑、绘画、图案、装饰等综合性的美感,足以让读者进入一个五彩斑斓和神奇奥妙的面具世界。
本文引自《人神相契、形神兼备》 ——青海面具艺术研究
作者:马达学
马达学,男,汉族,1952年生,甘肃省渭源县人,1977年10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艺术系。任青海省艺术研究所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参与编纂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戏曲志•青海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青海卷》,先后于1997年11月获第二届全国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个人“二等奖”、2000年12月获第三届全国文艺集成编纂成果个人“二等奖”。
同期还参与了《青海省志》(文化艺术志)的美术编辑工作,发表论文藕《瞬间的艺术 永恒的形象》、《佛的尊荣 人的风采》、《论克孜尔、莫高窟、西来寺佛画艺术》、《青海民俗与巫傩文化考释》、《青海民间藏戏面具艺术》、《面具•远古文化的遗存》、《青海土族纳顿文化现象解读》等30余篇。
其中《青海民俗与巫傩文化考释》论文获第四届青海省文艺理论作品“优秀奖”,该论文在2000年8月“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究会”上宣读和学术交流并出版。《青海民间藏戏面具艺术》论文于2006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奖“二等奖”,同年12月又获西部地方戏发展论坛暨第二届中国戏曲理论研讨会“一等奖”。200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基础环境数据库》课题组聘任为课题专家组成员,为该课题承担了青海地区的部门资料编写工作,并参与了相关的课题和学术研究。
编辑:施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