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文化交流工作是好几个系统在搞,青年联欢节是团中央在组织,当时廖承志负责团中央工作,负责人还有吴学谦、欧唐亮、朱良、柯在烁、吴青等同志。青年联欢节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阵营的大型国际活动,主题是反对侵略和战争,歌颂和平与友谊。联欢节吸引了各国青年的参与,有时是几十个国家,有时有100多个国家都有人参加,各人政治观点并不相同,有些是进步青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有的青年学生则是来游玩儿,对他们需要多做团结争取工作。中国共产党很重视支持这个活动,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参与这个活动,在联欢节不仅有演出,还有联欢,座谈、报告、游玩、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1957年胡耀邦同志曾带队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最大的一次联欢节活动,当时毛泽东主席也出席了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活动,去了莫斯科。那时中国派出了400多人组成的最大的青年艺术团,参加了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包括三个歌舞队、两个京剧团、一个杂技团,因为团内参加比赛的人很多,还专门组织了一个比赛团,声势十分浩大,在联欢节中受到高度重视。中国从1949年到1959年参加了分别在匈牙利、东德、波兰、罗马尼亚、苏联、芬兰举行的第二至第七届的青年联欢节活动。每一次都顺道到各国巡演,考察和学习,开阔了文化艺术视野,吸收借鉴了大量世界文艺发展经验,加强了艺术修养。此后新中国建立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儿童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东方歌舞团、中央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杂技团等等,其中不少领导骨干和艺术人员都来自出国访问的这些青年文工团成员之中。各地方、各部队更有大量艺术人员参加出国演出,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巍峙说,新中国成立早期的文化交流工作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是有明确的方针和宗旨的。第一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每个艺术团成员都是新中国的形象代表,担负着让世界了解新中国的光荣使命,以弘扬加强中国人民与外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发挥“人民外交”作用,建立新的友好情感;第二是向世界展现优秀的中国艺术,对艺术精益求精,即使是成熟的节目,每天还要反复讨论,如何使节目更好看,比如红绸舞如何才显得更热情、更火爆,《三岔口》的动作怎样才能更加精彩等等;第三是出国学习,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培养人才,那时出国演出时的任务之一就是抓紧机会,进行学习考察,吸收借鉴外国优秀的艺术元素和演艺经验,那时在解放区呆久了的人们,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十分强烈,在国外往往是晚上演出,白天学习参观,争取机会,多看欧洲剧目,不知疲倦地在学习外国一切有价值的艺术养分,对吸纳新东西充满了激情,这对发展新中国各类艺术事业、借鉴办学经验,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十分有益。
回想起那个火热而忙碌的年代,周老说,那时候从事文化交流可是实实在在的“战斗”。他说,当时自己担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国内国外任务繁重,工作十分忙碌,曾编“顺口溜”自我嘲讽:起床有人催,吃饭有人陪,走路有人追,看戏没法推。一天到晚都处在一种工作的状态,一天四班倒,全靠一种精神在坚持着。他说,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对外文化工作,代表着伟大新中国的形象,不能有半点懈怠。
周巍峙简介
周巍峙:1916年生,江苏东台人。音乐家,理论家。原名周良骥、笔名有周歼夷、志静、惕然、何立山等。1934年参加上海左翼歌咏运动,任中国歌曲工作者协会执行干事,《读书生话》出版社出版部主任。1937年参加八路军。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歌舞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代部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现担任中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谱写的歌曲主要有:《上起刺刀来》、《前线进行曲》、《起来,铁的兄弟》、《子弟兵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歌剧有《相信谁》、《不死的老人》等。
作者:张小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