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欢庆 • 甲子华诞    |    回眸 • 文化交流    |    变迁 • 文化生活    |   使命 • 文化建设    |    影像 • 我的祖国
 
不能忘记那些壮丽的日子

周总理常说,文艺界不要有那么多的框框,只要有一条大框框就够了,就是为人民服务。周总理一再强调,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要大力介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但他也同意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西洋唱法的独唱和合唱,以及西洋乐器的独奏。1953年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联欢节,并去波兰及民主德国进行访问演出,周巍峙就破例吸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林俊卿、傅聪两位音乐家参加出国团演出,周总理在最后审查出国节目时,同意邀请这两位音乐家参加艺术团出国演出。也就是在这次会上,经过团中央同志建议,他又当场决定让周巍峙带团出国。他对一味追求洋化排斥民族文化的现象很警惕。因此,宣传民族的、民间的、群众的文化艺术,一直成为周巍峙重点工作之一。结合出国访问演出的需要,周巍峙总是组织人力认真整理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对京剧及多种地方戏曲的传统剧目进行革新。出国演出都是以经过加工的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为主。周巍峙主持的文化部艺术局每年都要组织挖掘民族民间文艺的重大活动。或会演、或调演,总有不少收获。有时根据对方情况也演现代题材节目,歌剧《白毛女》就在柏林节及其他东欧国家上演,演出效果很好。对外文化的交流演出对国内的艺术创作和演出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周总理对重要的涉外演出总是亲自抓、亲自审,对文化艺术出国访问团也都是亲自审批。那时候只要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汇报演出,周总理全都看,看完之后再连夜回去办公。周总理对干部很严,对演员、艺术家、知识分子很宽。那时的文化部个别领导同志最怕向周总理汇报工作情况,怕一问三不知,因为周总理总是问得很细,常常是周巍峙进行汇报,所幸每次汇报都能让周总理满意,他甚至也敢坦率地对周总理在文艺上的个别说法提出不同意见,周总理也欣然接受了。

那么,周巍峙为何能够让周总理和周围的同志们如此信任呢?或许著名作家王蒙的一段话,有助于从侧面回答这个问题,王蒙认为,周巍峙有老延安的革命资历,有老音乐工作者的专业修养与实绩,有长期从事革命文艺工作的经历,有几十年来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同甘共苦、荣辱与共、风里来雨里去的命运与沧桑经验,更主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别人没有的亲和力,他是文艺工作者的朋友、兄长、领导与办事员。从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样影响了几代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以及《上起刺刀来》、《子弟兵进行曲》等歌曲的作曲者,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的编导工作(他称周总理是《东方红》)的总导演),没有他的指导和帮助,《东方红》是不会成功的。周巍峙的业务能力和艺术成就的高度是毋庸质疑的。而他的“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既认真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对待各个具体事物,特别是善于团结各种各样的朋友,带领扶持、抚育年轻一代的文艺工作者”的作风(李凌的评价),则使他成为非常受尊敬的领导者和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知音。

文化交流培养了新中国核心文艺骨干

采访那天,博闻强记、知识渊博、素有文化部“百科全书”和“活字典”美誉的周巍峙,一边嘱咐家里的小阿姨给我们上茶,一边拿出为我们这次到访提前做的“功课”——几页回忆提纲,一堆文字资料。“年代实在很久远了,我这两天特地抽空翻看了过去的笔记和相关资料,做了一些准备。”他说,你们这次报道的重点是“文革”前17年的文化交流工作,虽然我都经历过了,但是我想更侧重谈谈1957年以前的事情,1957年之后的资料查起来太费劲了,我昨天晚上还特别查找了1957年以前的资料,应该都是比较准确的。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对外文化交流,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周老说,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实际上从新中国宣布成立之前就开始了。1949年,新中国第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匈牙利,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简称世青节)。中国派出了由肖华任团长的100多人组成的文化代表团,其中包括一个由李伯钊任团长兼书记、周巍峙、吴雪任副书记的青年文工团。周巍峙当时是天津军管会的文艺处处长,正在参加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艺界代表大会,突然接到周扬同志通知,让周巍峙出国,担任青年文工团支部副书记,管理日常政治思想工作。在团里,不少没有人干的活儿,他都主动去做,包括用茶缸子为贾作光牧马舞做马蹄声效果,参加大秧歌的乐队等等。文工团只有五六十人,大多是来自延安和晋察冀的文艺骨干,其中有不少名人,如李波、王昆、郭兰英等,还有些诗人、作家作为青年代表参加大会。文工团表演的节目主要是延安和晋察冀的节目,全体人员参加了大秧歌和大腰鼓表演并获得了特别奖。周老回忆说,美国代表团看了我们的大秧歌、腰鼓舞之后说,从那种精神状态,看出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豪气。许多参加“世青节”的外国青年和学生认为新中国了不起,对我们很是钦佩。当时新中国还没有国旗、国徽,中国代表团就用“八一”军旗代表国旗。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青年活动,我们的演出既是爱国主义的——要体现新中国的新状态、新中国人民的自豪和精神面貌,扩大了新中国影响、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胜利的任务。当时,国外很多人没见过中国人,认为黄面皮的都是日本人,通过青年文工团的表现,很多外国人对新中国有了好的印象,“一见倾心”。联欢活动同时又是国际主义的——担负着广泛争取各国青年朋友,共同为保卫和平、反对侵略、加强团结、促进友谊争作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百姓对祖国的祝福视频
新中国60年美术展献礼国庆
高端声音 更多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新局面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大使谈60年文化交流故事 更多
华黎明大使访谈
文化交流:请进来vs走出去
小 知 识 更多
· 国庆阅兵式是不是每年都有?
·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 天干地支一甲子
往 期 回 顾
老照片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