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欢庆 • 甲子华诞    |    回眸 • 文化交流    |    变迁 • 文化生活    |   使命 • 文化建设    |    影像 • 我的祖国
 
外国人的中国生活之变

容纳

“一些饭店有酒吧,部分大使馆也有,逢周五就会办活动。北京就是一个小镇。”1981年就已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弗兰克·西格尔,拥有如此的北京记忆。

西格尔属于为北京繁华的夜生活打下基础的先驱者。1990年9月,他在位于三里屯的工人体育馆东门对面,开了北京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酒吧。如今,北京几乎每周都有新酒吧和夜总会开张。

位于北京东三环的三里屯酒吧街,是所有外国人不能缺少的北京记忆。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的洋酒卖12元一杯。三合板挡着,隔成一个个包间,酒吧里到处是外国参赞和驻华大使,手提录音机里播放的外国歌曲,让这些远离故乡的外国人,恍惚中忽略了空间的距离,寻找到家的味道。

 
北京三里屯酒吧街

越来越国际化的北京,让来到这里的外国人觉得舒服、自然和没有压力。一项调查显示,70%的外籍人对北京的工作、学习和居住环境表示满意。

无比热爱五道口的加藤嘉一,觉得生活在北京越来越方便。以前回日本,他提前一周就要做好计划,因为签证很麻烦,回一次国就要签一次。2005年,中国改革了签证制度,像他这样的留学生,可以随时回日本了。

在多个媒体开设专栏的加藤,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出色的媒体人。他以自己的独立思考,观察着这个他充满好奇的国度。

“以前,中国人见到外国人,都是防备的姿态。”加藤说,同时做了个躲避的姿势,“缩得很紧,压力很大。”

“人们着装很保守,也不愿意与外国人交流。”1985年,剑桥大学人类学博士拉姆斯登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穿着灰色、黑色套头衫的中国人,给他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不过,现在已经大不一样了。”加藤说,“奥运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奥运会,全民学英语,每个人都在准备着,迎接外国人,大家对外国人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北京欢迎你。”

“心态很重要,心态决定成败。”加藤说。

我的中国

和加藤一样,美国人杜大卫也已经在中国生活了7年。这7年,也是北京准备奥运的7年,也是他为奥运志愿服务的7年。

奥运会期间,作为一位城市志愿者,他穿着一身火炬手的服装,奔波于三里屯酒吧街。奥运火炬在北京传递时,他曾作为2号火炬手出现。

为了北京的奥运会,这个外国人做了很多。他曾帮北京市的英文指路牌和博物馆纠正了很多错,还在北京的一个社区里教英语。

在杜大卫眼中,北京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就是让人们用友谊和平的方式来构建和谐的世界。

奥运会后,杜大卫继续在北京的社区里为市民教授英语,他用这种方式为他喜欢的中国多做一些事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百姓对祖国的祝福视频
新中国60年美术展献礼国庆
高端声音 更多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新局面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大使谈60年文化交流故事 更多
华黎明大使访谈
文化交流:请进来vs走出去
小 知 识 更多
· 国庆阅兵式是不是每年都有?
·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 天干地支一甲子
往 期 回 顾
老照片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