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
在比香港更遥远的美国,马丁曾无数次遥想中国的模样。
1978年,作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马丁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天很阴沉,中国是灰色的”。
此前,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没有进入中国的自由,小时候,他曾好奇地问父亲:“我怎样才能到中国去?”父亲说:“从咱们家院子挖个洞,跳进去,就能到中国了。”
马丁是坐飞机来的,他看到一个刚刚经历剧痛,正在自寻出路的中国。外国人不再一概被排斥,能给中国带来资金、技术和项目或给予帮助的人,得到有分寸的尊重。
“改革开放后最早来中国的外国人,绝大部分是来华投资的外商和我们请来帮助中国建设的专家,一般人要来中国仍然十分困难。”原外国专家局副局长陈阳进说。1980年,陈阳进被调到刚刚恢复的外专局工作,这是一个专门负责引进国外专家的政府机构。
“最初的重点是语言老师,我们一年1300多个名额,八成到九成都是外语专家。”陈阳进说,英语、德语和日语是重点。
这些通过老教授介绍或者国际中介组织寻找到的老师,被分配到北外、上外、国际广播电台等部门,培养中国急需的外语人才。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在 2000元左右,一半儿用人民币支付,另一半儿是美元。“比他们在美国的收入要低一些,但大大高于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愿意来的,一般都是对中国感兴趣的人。”陈阳进说。
安全是个被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专门制定了外国专家安全保卫工作30条,没有中国人的陪同,外国专家不能到处乱走”。
自由的尺度
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的行走,对于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来说,是一个不太可能的奢望。
中国还在经历“文革”的时候,英国人威廉就有了一个关于长城的梦想。
1967年,还在英国一个小镇读初中的他在地图上第一次看到中国。“长城就横亘在它的北部,在地图上我看到长城的起点和终点。我梦想着有一天能骑着自行车,从一头到另一头”。
这个梦想后来变成了现实。1986年夏天,威廉辞去工作,来到中国。带着很少的行李,他从山海关出发,准备徒步走到嘉峪关,实现他幼年时的梦想。
这7000多公里的路程,让威廉感到了作为一个外国人的劣势。他最大的麻烦,不是复杂的天气状况,也不是资金不足,而是没有通行证——当时,长城沿途有些地区不对外国人开放,外国人需持相关部门开具的通行证才能通过。
第一次的徒步长城计划,以失败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