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欢庆 • 甲子华诞    |    回眸 • 文化交流    |    变迁 • 文化生活    |   使命 • 文化建设    |    影像 • 我的祖国
 
外国人的中国生活之变
 
1988年6月10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的中国民族舞蹈联欢会上,
许多外国朋友跟随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戴爱莲(右二)
学跳中国民族舞蹈,使联欢会达到高潮

一个神秘的东方国度——这是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文化差异外,长期以来的闭国政策是导致这种印象的重要原因。

中国开放政策伊始,外国人就开始陆续走进这个东方国家。技术人员、学生、商人、旅行者,他们游历中国的土地,在他们的注视下,这个国家也愈加开放和自信。

清退

几十年以后,有些事实,看起来像一种虚幻。

傅高义在他的《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书中,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待外国人的政策。

“在广州的大部分外国人已经离开,大多数在1949年后留下来的外国人怀有一种更为理想主义的坚持,他们是传教士、教育工作者、福利工作者。

朝鲜战争期间,政府最后坚定了决心,要解决如何处理外国人的问题。广州首先在影响公共安全的地区,没收外国人的无线电接收器和武器。不久后,1951年1月,100家左右和外国有联系的文化、福利和宗教组织受到调查,其官员和成员被编出名录,其活动受到监督。”

能走的,都走了。

少数人,坚持留在中国。他们多数在1949年前便已来到中国,带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把自己认同为“中国人”,从此生活在这个国度。

上世纪70年代前,3万多名帮助中国建设156个工业项目的前苏联专家,得到中国人的尊敬和礼遇。

不过,这扇有限开放的沟通之门,也在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后关闭。拥有3000多张床位、专门接待外国人居住的友谊宾馆,“文革”期间只住了三十几个人。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自信心,将“外国人”这个自鸦片战争以来就给中国人带来噩梦的群体,拒之门外。

为了坚持对中国的研究,美国费正清研究中心教授傅高义只能“隔岸观火”。他住在香港,通过特殊渠道订阅大陆出版的所有报纸,从这些公开的消息中,他发掘出大量资料,写成既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读的《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书,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和观察。

1 2 3 4 5 下一页
 
百姓对祖国的祝福视频
新中国60年美术展献礼国庆
高端声音 更多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新局面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大使谈60年文化交流故事 更多
华黎明大使访谈
文化交流:请进来vs走出去
小 知 识 更多
· 国庆阅兵式是不是每年都有?
·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 天干地支一甲子
往 期 回 顾
老照片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