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欢庆 • 甲子华诞    |    回眸 • 文化交流    |    变迁 • 文化生活    |   使命 • 文化建设    |    影像 • 我的祖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新千年似乎是个好兆头。“在达沃斯,中国是一个奇迹。自200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明星。”法国《世界报》前主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在2005年出版的《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中写道,“来自中国的计划部门、外贸部门和中央银行的几位技术专家专程从北京赶往该论坛,他们讲了许多套话,发布了一系列枯燥无味、却又令人印象深刻的统计数据。”

2004年,即将访问英国的温家宝总理接受路透社专访。“回来之后我先发了一条只有50个单词的快讯,大意是‘温家宝说中国要加强宏观调控’,结果全球的股市、期货、石油市场全面下跌,以前中国领导人讲过很多次宏观调控,但是这是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这么大的反响。”林洸耀说,中国总理则开玩笑说,这是“温氏效应”。

不管如何,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成为现实。而当下,最热门的议题已经不是G8问题,而是中美形成G2的可能性。2005年,几乎所有欧美最知名的媒体纷赴中国,做专题报道,掀起“中国热”。

2008年4月9日,美国华人华侨热烈欢迎北京奥运圣火的到来

在美国,代表中国的,不再是毛或是邓,而是2米26的篮球明星姚明。他给美国人的第一印象是:中国人并不都是矮个子。但是,也有人把这个“小巨人”,看作“正在崛起的、令人不安的新中国的象征”。

西方媒体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中国人特别是充满希望的中产阶级身上。纪思道以《地震和希望》为题,描写了普通中国人(而不只是政府)正前往四川灾区救灾,富豪和农民、儿童都伸出援手。“那种由下而上的公共精神是公民的标志,而非臣民的标志。”

无论“威胁论者”,还是“崩溃论者”,都没有放弃对中国内部问题的追问。《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潘文可能是最勤快的中国问题专栏作家,他一直在提醒,中国众多的国内问题特别是社会矛盾可能一触即发。

不过海斯勒也注意到,大部分中国人对于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当他们不再乐观时,中国恐怕会出现真正严重的政治危机,但那一天不会在短期内到来。“现在的事实是,中国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改善自己的生活上;他们相信,辛苦的劳动会将他们引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文章部分材料参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周宁教授 《世纪末的中国形象》,特此感谢)

编辑:李诚  来源:南方周末(记者 苏永通)

上一页 1 2 3 4
 
百姓对祖国的祝福视频
新中国60年美术展献礼国庆
高端声音 更多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新局面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大使谈60年文化交流故事 更多
华黎明大使访谈
文化交流:请进来vs走出去
小 知 识 更多
· 国庆阅兵式是不是每年都有?
·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 天干地支一甲子
往 期 回 顾
老照片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