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欢庆 • 甲子华诞    |    回眸 • 文化交流    |    变迁 • 文化生活    |   使命 • 文化建设    |    影像 • 我的祖国
 
世界的“中国观”:西方60年的中国故事

西方人怀疑过去所看到的一切。三个曾赞美过“文革”的法国人,找到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单位——加以批判,“成千上万单位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体系。它组织人民的工作,它为员工分房,决定每一个人的食品供应、婚姻与迁移”。“文革”之后,外国记者们回来了——这次不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对中国友好的西方记者。1983年,当《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第一次到中国时,他感觉像突然进入了一个奇异陌生的世界:一堆一堆的人群,穿着同样款式同样蓝色的服装,骑着自行车,用好奇痴呆的眼神盯着外国人看,说话像一连串刺耳的尖叫,吃竹笋与虫子,喝烧酒。三周的旅行“彻底医好他对这个‘中央王国’长久的爱慕症”。

而实际上,1978年之后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变,包括一个个“单位”功能的瓦解。

1976年毛泽东去世,一位摄影师在珠江边,拍下了晨练的老人戴着黑纱打太极拳的照片。他感到,“新时代已经到来了。”他后来成为《时代》周刊的驻京摄影记者。“中国人把一个巨大的包袱放下来。”他说。在大连理工学院,一个滑冰的学生展开双臂,从毛主席像身边掠过,把它甩到身后。“如果当时我没感觉中国在变的话,这个事情可能在我眼中一下子就过去了。”

这两张照片里,“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生改变。

当记者们被一辆代表国宾待遇的丰田车拉到一个叫深圳的小渔村,中国官员说,那里将建立起吸收外资、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特区”。

“那一天,我和其他西方记者轻蔑地看着那块泥泞地,很怀疑它是不是中国的未来。许多人认为这个想法是在开玩笑。”美国《新闻周刊》驻京记者刘美远曾回忆说。但短短几年,封闭了30年的中国人所释放出来的能量,震惊了世界。

外国记者看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事物,一夜之间遍布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两度成为《时代》周刊年度封面人物。“被毛泽东的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搞得经济崩溃、精神荒芜的中国,如今正希望到2000年将中国建成一个相对现代化的,有一定世界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国家……邓和他的支持者们已经走上了一条似乎有可能是的资本主义道路。”

“崛起”与“进步”

“现在的事实是,中国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改善自己的生活上;他们相信,辛苦的劳动会将他们引向一个更好的未来。”——前《纽约客》记者海斯勒

1993年,纪思道在自己的专栏中提出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霸权的观点,而引发西方“中国威胁论”的讨论。他的一个经典观点是,“西方还没有开始思考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后果:想象另一个日本吧,有12倍以上的人口——加核武器。”

中国似乎只剩下政治新闻。1994年,林洸耀到路透社北京分社任职。“当时无论什么媒体,均对其它话题不感兴趣,几乎唯一的新闻就是人权。”

有10架次大陆航班被劫持到台湾,而《纽约时报》报道中,劫机犯成了追求民主自由的勇士。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期间,3100多境外记者最关注的,不是妇女们的发言,而是场外几个“藏独”抗议者的活动。

1999年,北京学生在美国驻华使馆门前抗议美军炸毁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而许多西方媒体却联想到清末义和团民围攻使馆事件:“受惊吓的大使被困在使馆里……美国的国旗在烈焰中被焚烧,反美的示威者在谩骂和高喊口号。上周这一情景就像一个古老的噩梦在北京被重演了……”

所以,在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长林洸耀看来,当1997年江泽民访美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才算实质性解除,而“中国故事”基调也开始转变。

2001年7月14日,中国申奥成功的第二天,《纽约时报》用嘲讽的语气报道:“这个国家将要举办‘世界上最重要的和平庆典’”。但是,时任《华盛顿邮报》驻京首席记者潘公凯感觉到,中国已经渐渐走出过去的阴影,并朝着改变的道路前进了。他在《走出毛泽东的阴影——为新中国的灵魂奋斗》前言中说,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上人们的欢呼雀跃,与他1990年代初在北京学汉语时中国民众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百姓对祖国的祝福视频
新中国60年美术展献礼国庆
高端声音 更多
文化部部长蔡武:以文化新局面迎新中国六十华诞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
大使谈60年文化交流故事 更多
华黎明大使访谈
文化交流:请进来vs走出去
小 知 识 更多
· 国庆阅兵式是不是每年都有?
·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
· 天干地支一甲子
往 期 回 顾
老照片 更多
 
|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文化网网站承建: 中国日报网